尋找人類價值的「真正價值」

 

Prof Benayoun
莫奔教授(第一排左二)、簡鳴謙博士(第一排左一)和神經設計實驗室的團隊成員。

隨著信息及通訊科技的進步,數碼化已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可以很容易地量化許多不同的東西,但是像「愛」、「和平」、「尊重」和其他人類價值這類的抽像的東西呢?城大創意媒體學院莫奔教授(Professor Maurice Benayoun)是媒體藝術領域中著名的藝術家、理論家及策展人,他一直致力於“思維空間(香港) — 都市化、建築及室內設計的響應性神經設計”項目,旨在透過互動展覽,以不同的方式來思考社會、創新及科技挑戰。

VoV Taipei
展覽邀請參觀者根據不同的抽像概念制作各種形狀。

《思維空間》(MindSpaces)是由歐盟資助的大型項目,旨在通過參與式設計改進室內外環境的設計過程,包括對個人反應的多感官測量。該項目由歐洲發起,目前已形成一個由全球12個合作伙伴組成的聯合體,其中包括莫奔教授和城大。作為歐盟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及創新合作計劃資助的兩個項目之一,《思維空間(香港)》是一個拓展項目,通過利用相同的技術,如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腦機接口等,創造個人和集體的“神經設計”,從塑造抽像到塑造物體和建築。

神經設計與《大腦工廠》

莫奔教授說:「神經設計就是利用大腦來控制形狀和形式的不斷變化」。在《思維空間》聯合成員的外部支持, 以及城大陳皓敏博士Colin Blackmore爵士教授Bruce Ransom教授擔當神經科學顧問的支持下,莫奔教授與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簡鳴謙博士(Dr Tobias Klein)和城大互動媒體電算應用中心神經設計實驗室展開團隊合作,開發了一款腦機交互的「腦塑形」機器。它可以從用戶的大腦中獲取腦電圖(EEG)信息,幫助他們了解用戶如何對看到的形狀做出反應。

為精准校對系統,團隊從最難設計的抽像概念部分入手,如「空間」、「力量」和「愛」。他們創建了《大腦工廠》(Brain Factory)項目和展覽,邀請展覽參觀者根據不同的抽像概念制作各種形狀。此外,團隊還使用了頭戴式腦電圖裝置,用來監測參觀者的腦電波,這些腦電波產生的電信號有助於評估和演變屏幕上的3D形狀。

團隊成員將這些看起來像流動的液體或舞動的火焰通過3D打印成實物分發給參觀者,或制成雕塑放在展廳中以供展覽。莫奔教授將這一過程描述為“物化”,即將思想轉化為實物。

此外,莫奔教授與其團隊還與城大校友Nicolas Mendoza博士進一步合作,開展了《價值的價值》(Value of Values)項目,旨在「通過為價值賦形」,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的價值。這次參觀者沒有收到打印的3D實物, 而是在他們的數字錢包中得到了一個「價值的價值」(VoV)代幣,和一個已在區塊鏈上注冊的形狀。通過將形狀轉換為「VoV」代幣,人們可以以物易物或出售「價值」。莫奔教授表示:「在這個區塊鏈交易平台上,我們可以看到跨文化、跨國家的不同人類價值觀的交易和排名。」

在區塊鏈上交易人類價值

這些交易會自動生成一系列的「道德陳述」,呈現出一種特殊的「交易詩」。莫奔教授表示:「如果你為和平付出愛,或者你為性付出金錢,那就不一樣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德陳述。’收藏VoV代幣也能反應出收藏者在生活中各個事務的主次之分。」

莫奔教授和他的團隊正致力於將這些技術應用到建築設計中。他們將借助龐大的建築歷史數據庫、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以不同的方式來生成形狀,並觀察人們的反應。

此外,莫奔教授還與著名的美籍土耳其藝術家Refik Anadol合作,開展《思維空間》另一個項目 —「DïaloG」,旨在體現除社會和文化差異因素外,影響相互理解的因素。莫奔教授解釋道:「這是一個城市藝術裝置項目,每個裝置內都是不斷成長的‘活的實體’。這兩件藝術品就像是來到陌生城市的外星人、陌生人或移民,他們不僅需要學習如何理解對方,還會受到周圍人的反應的影響。」在全球重大媒體藝術節 — 2020林茨電子藝術節上,莫奔教授及其團隊首次展示了尚未完全成長的“外星人寶寶”,他們將在稍後見面。

莫奔教授表示:「這個全球性項目非常復雜。我們開發技術工具來進行3D設計,設計物體與建築,為人類思想賦形。我們讓藝術品具有很強的社會互動性,打破美學界限,涵蓋倫理、金融、神經科學和社會意識領域。這或許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價值的真正價值。」

Reification
“物化”— 通過3D打印將思想轉化為實物。
Value of Value
《價值的價值》 — 台北2019數字藝術節。

此文章收錄於CityU RESEARCH

Newsletter Subscription: Research 

* indicates required

Areas of Interest 

聯絡資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