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研究發現香港青少年呈自戀傾向

梁子儀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與西方國家相比,香港青少年自戀傾向程度較高,而「怪獸家長」和「直升機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子女形成自戀性格的主要原因。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博士2011年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透過問卷訪問了13家分佈在香港各區的學校共9,432名小三至中五學生的家長,量度子女的「自戀指數」,並了解家長管教方式對子女形成自戀性格的影響及後果。
 
調查結果發現,香港學生的自戀指數達3.89分,較美國(2.90分)、澳洲(2.81分)和英國(2.36分)年齡相若的學生高出三至六成。其中,有操控型攻擊行為(亦即典型的「惡霸」型欺凌者)的香港學生,其自戀指數(6.23分)與美國及加拿大青少年罪犯的自戀指數接近甚至更高(分別是6.90及5.93分),反映呈現自戀人格的香港學生情況較其他西方國家嚴重。
 
此外,家境富裕的學生自戀指數相對較高。家庭月入三萬元或以上的學生較為自戀;來自綜援及低收入家庭(月入一萬元以下)的學生則沒有呈現自戀傾向。
 
調查亦發現,父母在子女年幼及青少年時期的管教方式,對自戀性格的形成有莫大關係。獨裁式或縱容式的管教方法,亦即所謂的「怪獸家長」和「直升機父母」的管教模式,是造成操控型攻擊者產生自戀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馮博士指出,現時香港多數家庭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父母都盡力給子女最好的,把所有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此外,大部分家庭都有聘請外傭,對孩子照顧過分周到,容易導致孩子認為自己在家中至高無上,理應「要甚麼、有甚麼」。
 
她說:「家長一般不會期望子女自己動手做事,只希望他們在學業上有好表現,或在藝術、音樂、運動等方面贏取獎項,以致孩子日後不惜一切只為追求目的。」
 
值得留意的是,調查發現父母用體罰管教有操控型攻擊行為的子女,孩子不但會認為攻擊別人是達到目的之最佳方法,還會令他們更為自戀,日後會為求目的,不擇手段。
 
馮博士表示,自戀性格與操控型攻擊行為有密切關係。這些攻擊者不是由於挫敗、敵意或受到威脅而攻擊別人,而是為求達到一些目的,例如是為得到金錢、物質或權力,把攻擊行為及其結果合理化。
 
她說:「很多時候,操控型攻擊者犯案時都非常聰明、冷靜、自信,而且是有計劃、有組織地犯案。不少操控型攻擊者最後會發展為精神病患者,嚴重者甚至會殺人,如近年徐步高殺警案的案例。」
 
馮博士指出,本研究亦發現開明權威式的管教方法較有利於孩子成長和培養親子關係,也可避免子女養成自戀的性格。採取這種管教方式的家長會聆聽子女的需要,容許子女表達意見;對子女的行為設下規範和底線,訂立公平的紀律要求,並且不會朝令夕改;當子女不守規則時,就會以公平和一致的方式處罰他們;發展子女獨立理性分析的能力,完成工作後懂得反思;按着子女成長階段而給予子女獨立自理自己的事情,與他們一起檢討和享受其中的過程,不只是側重結果得失。
 
她說:「家長應多注重子女的道德發展和同理心的培育,讓他們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和特質,尊重他人和他人的權益,並能身同感受地明白及體諒別人的處境、需要和感受。家長還要發展子女互助互愛的精神,使他們懂得認同及享受到無私付出、奉獻和助人的樂趣。」
 
這次調查採用了反社會篩查量表(Antisocial Process Screening Device),邀請受訪家長以三分量表評估子女在七個範疇上的表現,0分代表有關句子對子女的描述「最不適當」,1分代表「有時適當」,2分代表「完全適當」,七個範疇包括:表達的情緒很表面及虛假;誇張地表揚自己的能力、成就或財產;會利用或欺詐別人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會取笑或戲弄別人;表現得有魅力和友善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被人修正或懲罰時感到生氣;認為自己比別人優勝。總分逾3分的表示子女有自戀的傾向,家長應多加留意;而總分達8分以上的,則表示子女呈病態自戀,家長應聯絡學校社工求助,或致電香港青年協會「關心一線」(電話:2777 8899),盡快處理子女病態自戀的情況。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