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傑出講座:劍橋學者探討「人之所以為人」

鄭智友

 

城大的禮堂1月20日座無虛席。世界傑出思想家、劍橋大學古代哲學與科學榮休教授、李約瑟研究所的駐所高級學者勞埃德爵士在最近的「城大傑出講座」中,對解釋「存在之本質」的多種不同理論假說作了評論。講座內容豐富,思想深邃。

勞埃德爵士的演講題目是「人在神、獸之間?—— 本體論的疑問」,他通過幾個問題來闡述觀點。他說,不同社會對「人之所以為人」含義的看法天差地別。他首先提到他的導師凡爾農教授在一篇論文中的觀點:古希臘人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含義是由神、人、獸的三元關係確定的,而人處於眾神與其他動物之間。

他問道:「在過去和現在,其他社會如何解釋『人之所以為人』的含義?對此有何不證自信的想法?「人之所以為人」是否以問題出現?對此的關注,是否並非起源於人獸之爭,卻起源於不同人類之間的對立,或曰我們與他人也即外來人、陌生人、敵人之間的對立,而他人未必是和我們完全相同的人類?」

他對某些另類本體論作了分析,引用了Viveiros de Castro教授與Philippe Descola教授所述的當代人類學研究成果,也引用畢達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柏拉圖、亞理士多德等歐洲古典哲學家、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的著作,以及中國古代的荀子學說和《呂氏春秋》的思想。

他在討論中還指出,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等人類官能,未能成功解釋「人之所以為人」的含義,不足以將人類與其他動物相區分,因為對此問題自古至今仍爭論不已,短期內也無獲得解決的跡象。此外,鑒於不同社會之間、甚至同一社會內部對「是非對錯」仍有多種看法,以一種道德觀來界定人類與動物之別、甚至不同人群之別,也一直未能成功。

從古希臘人和古代中國人直到今天的南美洲土著部落(這要歸功於人類學家Viveiros de Castro的研究),各種本體論多元紛呈,這似乎表明,在我們的唯一世界(亦即宇宙)內部,還有層層套疊的多個世界在互相競賽,各自爭取某一程度的接納認可。

勞埃德爵士舉了一個最為有趣的例子是,人類對無生命之物的看法截然不同,而這些看法反映的各種本體論往往互相衝突。例如,四百多年前,早期耶穌會教士初次與中國人相遇時就發現,西方的經典思維認為「火」是一種元素,而中國人認為「火」是一個「過程」或者階段,表明兩者觀察世界的方式大相徑庭。

勞埃德爵士在講座結束時說,「人性」的定義是甚麽?人類怎樣理解自己在宇宙大系統裏的位置?對此眾說紛紜;當務之急,是以開放姿態看待人類生存所有各方面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同時運用文化研究、哲學、歷史、科學等領域獲取的跨學科知識,以增進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

城大學務副校長Arthur Ellis教授在開場致辭中說,勞埃德爵士的演講視野宏闊,與城大注重發展跨學科研究是互相契合的,而城大以前瞻遠見而設立的香港跨學科高等研究院在較早前啟動,因此這場演講可謂恰逢其時。

Ellis教授說:「我們預計跨學科高等研究院將會迎來眾多領域的學者,濟濟一堂,為研究和教學帶來各種新機會。」他還說,邊緣學科和跨學科研究也將是城大下一個《學術發展計劃書》的重要部份。

勞埃德爵士著述甚豐,出版過二十多部著作,發表了多篇科學史論文。他的學術生涯始於研究古希臘科學,特別是古希臘醫學和數學。他最初出版的九部著作探討古希臘科學與哲學、宗教、民俗的關係,及其與古代地中海多元文化的淵源。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的學術興趣轉到中國科學史和古代漢語。

勞埃德爵士對城大並不陌生。2001年10月,他出席了城大與北京大學協辦的為期四日的利瑪竇研討會,做過重要演講。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