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水滴為可再生能源

 

過去兩個多世紀,能源需求激增。化石燃料作為主要能源,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蘊藏量有限,開發可持續能源一直是全球面對的嚴峻挑戰。城大工學院副院長(國際化與企業協作)兼機械工程學系王鑽開教授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將水滴動能有效轉換成電能,推進水能發電的科研。

「收集水能有助解決全球可再生能源短缺的問題。儘管液滴細小又平凡,但假如我們能從滴下來的水有效地獲取動能,所產生的力量和影響可能巨大且深遠。」王教授說。他憑著收集水能的卓越研究,讓他榮獲騰訊基金會2020年「科學探索獎」。

晶體管狀結構的液滴發電機

傳統的液滴發電機利用介面摩擦起電效應,基於液滴撞擊表面,即兩種物料接觸並分離而產生電力。但這種方法受限於表面產生的電荷量,電能轉換效率較低。

為提升電能轉換效率,王教授提出了類似場效應晶體管的設計,由兩個電極組成,其中一個電極表面塗上一層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PTFE是一種可長期帶有電荷的永電體材料。當水滴持續撞擊PTFE表面,表面產生的電荷會不斷累積並逐漸達至飽和,克服了傳統液滴發電機低電荷密度的瓶頸問題。

droplet
這款新型的液滴發電機,一滴水能產生超過140V電壓,足以點亮100個小型LED燈。

 

一滴水足以點亮100個小型LED燈

更重要的是,兩個電極發揮類似場效應晶體管的作用。當水滴撞擊並在表面散開時,導電的水滴會「接通」鋁電極和PTFE/銦錫氧化物(ITO)電極,形成可通電的閉環電路。所有積聚在PTFE表面的電荷被完全釋放並產生電流,這種現象大幅提升瞬時功率密度和電能轉換效率。

Team
王鑽開教授(中)與他的城大團隊:(左起)鄭煥璽、徐王淮、張超博士和宋雨欣。

 

這款新型的液滴發電機,由王教授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曾曉成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合作研發,瞬時功率密度高達50.1瓦,較非場效應晶體管設計的液滴發電機高出數千倍。在實驗中,一滴100微升的水滴從15厘米的高度滴下,可產生超過140V電壓,足以點亮100個小型LED燈。有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受大自然啟發的工程學專家

王教授喜歡從大自然汲取研究靈感,認為自然界擁有的所有特性,包括適應性、動態性、多功能性、節能和互聯性,都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一直夢寐以求、想在自己的研發成果裡所包含的。

王教授及其團隊的其中一項源自大自然的突破性研究,是關於控制液滴成形的方式,使液滴更快從表面脫落,從而達至超乾爽表面,能應用於防止飛機機翼和發動機等金屬表面結冰。

王教授另一個來自大自然的創新靈感,是與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申亞京博士合作,研發出微型軟體機器人,像毛蟲般多足,能在惡劣環境下載運重物,可應用於人體內精確輸送藥物。

「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大自然已發展出非同尋常的原理,擁有綠色能源和恢復能力的特點,例如荷葉葉面的疏水性和沙漠中某些甲蟲的取水方法。我們總可從自然界得到啟發進行科研。大自然永遠不會讓我們失望。」王教授說。

此文章收錄於CityU RESEARCH

Newsletter Subscription: Research 

* indicates required

Areas of Interest 

聯絡資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