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水滴为可再生能源

 

过去两个多世纪,能源需求激增。化石燃料作为主要能源,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蕴藏量有限,开发可持续能源一直是全球面对的严峻挑战。城大工学院副院长(国际化与企业协作)兼机械工程学系王钻开教授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将水滴动能有效转换成电能,推进水能发电的科研。

“收集水能有助解决全球可再生能源短缺的问题。尽管液滴细小又平凡,但假如我们能从滴下来的水有效地获取动能,所产生的力量和影响可能巨大且深远。”王教授说。他凭着收集水能的卓越研究,让他荣获腾讯基金会2020年”科学探索奖”。

晶体管状结构的液滴发电机

传统的液滴发电机利用介面摩擦起电效应,基于液滴撞击表面,即两种物料接触并分离而产生电力。但这种方法受限于表面产生的电荷量,电能转换效率较低。

为提升电能转换效率,王教授提出了类似场效应晶体管的设计,由两个电极组成,其中一个电极表面涂上一层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PTFE是一种可长期带有电荷的永电体材料。当水滴持续撞击PTFE表面,表面产生的电荷会不断累积并逐渐达至饱和,克服了传统液滴发电机低电荷密度的瓶颈问题。 

droplet
这款新型的液滴发电机,一滴水能产生超过140V电压,足以点亮100个小型LED灯。

 

一滴水足以点亮100个小型LED灯

更重要的是,两个电极发挥类似场效应晶体管的作用。当水滴撞击并在表面散开时,导电的水滴会”接通”铝电极和PTFE/铟锡氧化物(ITO)电极,形成可通电的闭环电路。所有积聚在PTFE表面的电荷被完全释放并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大幅提升瞬时功率密度和电能转换效率。

Team
王钻开教授(中)与他的城大团队:(左起)郑焕玺、徐王淮、张超博士和宋雨欣。

 

这款新型的液滴发电机,由王教授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曾晓成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合作研发,瞬时功率密度高达50.1瓦,较非场效应晶体管设计的液滴发电机高出数千倍。在实验中,一滴100微升的水滴从15厘米的高度滴下,可产生超过140V电压,足以点亮100个小型LED灯。有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受大自然启发的工程学专家

王教授喜欢从大自然汲取研究灵感,认为自然界拥有的所有特性,包括适应性、动态性、多功能性、节能和互联性,都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直梦寐以求、想在自己的研发成果里所包含的。

王教授及其团队的其中一项源自大自然的突破性研究,是关于控制液滴成形的方式,使液滴更快从表面脱落,从而达至超干爽表面,能应用于防止飞机机翼和发动机等金属表面结冰。

王教授另一个来自大自然的创新灵感,是与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申亚京博士合作,研发出微型软体机器人,像毛虫般多足,能在恶劣环境下载运重物,可应用于人体内精确输送药物。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大自然已发展出非同寻常的原理,拥有绿色能源和恢复能力的特点,例如荷叶叶面的疏水性和沙漠中某些甲虫的取水方法。我们总可从自然界得到启发进行科研。大自然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王教授说。

此文章收录于CityU RESEARCH

Newsletter Subscription: Research 

* indicates required

Areas of Interest 

联络资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