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學者獲頒國家高校科研獎

李珮珊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建築系副教授李秋勝博士研究強風對超高層建築物安全的影響,成就傑出,榮獲國家教育部頒予201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一等獎。

李博士的獲獎項目是「超高層建築風效應的現場實測、風洞實驗和數值模擬綜合研究及應用」。他領導的團隊綜合運用現場測試、風洞實驗、數值模擬三種方法,研究風力對超高層建築物的效應,從而為超高層建築物的抗風設計及相關設計規範的制訂提供科學依據,有助增進建築物的安全。這項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實際建造工程,預計可節省大量建築成本。

「這個獎項彰顯城大致力創造實用知識、推動社會及經濟進步的使命。參與這個研究項目的內地大學研究人員,大部分曾經在城大求學或擔任研究員,反映城大為內地培育了優秀的科研人員,」李博士說。

李博士指出,他的研究團隊和合作者在廣州中信廣場(高390米)、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高415米)、台北101大廈(高508米)等內地、香港和台灣的超高層建築物上設立了監測系統,收集風效應資料,特別是颱風對大廈幕牆及結構的壓力及其風致振動影響等數據。李博士還研發了兩套「追風房」系統,可追蹤記錄颱風登陸地點房屋表面的風壓和颱風風場數據,為房屋抗風設計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

另一方面,李博士做過大量風洞實驗,深入研究超高層建築物在順向風、橫向風、扭轉風情況下的受力荷載,以及風力所致的建築物振動;對在超高層建築中實施風能發電的可行性進行風洞試驗和數值模擬研究,研究成果已應用於實際工程。李博士又研發一套數值風洞軟件,可模擬計算整幢建築物甚至一個城市區域的風效應,今年將在深圳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主要體育場館就是用李博士這套軟件進行抗風設計和風環境評估的,得到深圳市政府和評審專家的高度評價。

「隨着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近年在中國東南沿海(颱風多發)地區興建了大量超高層建築,合理確定結構風荷載和風效應是設計這些建築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但各國現行荷載規範均不能完全覆蓋超高層建築的抗風設計,從而導致結構工程師難以準確、合理地評估此類結構的風荷載及其效應。我們的研究根據工程實際需要,應用現場實測、風洞實驗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深入而系統地研究風對超高層建築的作用及效應,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並已廣泛應用於實際工程,為超高層建築的抗風設計和規範的制訂提供科學依據及參數,」李博士說。「有助建造更高、更能抵禦強颱風的超高層建築物。」

李博士一直致力於風工程、結構動力學、地震工程、可靠度及風險評估的研究,共在國際科技期刊上發表過208篇論文,著書三本,並曾於2004年榮獲海外傑出青年基金獎、2007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李博士現擔任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結構工程期刊》(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副主編,以及10份國際科技期刊的編委會成員。

另外,製造工程及工程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友福博士,聯同浙江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以「主動式計算機三維視覺建模理論」研究項目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二等獎。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