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教授談通才及專才培訓策略

陳龍根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校長郭位教授11月8日主持「創新科技嘉年華2010」研討會,向來自本港100多名中學生暢談培訓通才及專才的策略。

在資訊爆炸的知識社會,如何平衡「專」與「通」、「精」與「博」、培養通曉多領域基本知識的專才,已成為當代教育者不容忽視的課題。

在香港及中國內地,為了讓中學生備考複習,學校往往在中四(高中一年級)已經分文、理、商科,導致有些學生拿到理工科博士學位而不知朱熹為何人或誤把理學當作物理學。

郭教授表示,在21世紀的今天,「專士」已愈來愈難以適應知識融合的大趨勢。今天的年青人,一生中可能換五六份工作,改換兩三種職業。適應變化,具備多種才能,隨時學習新的技能,已成為適應不同新工作的必然要求。

郭教授引用香港新亞書院前任院長錢穆先生關於通史與斷代史研究的論述和烹飪之道,來比喻通才與專才之間的關係。

「錢先生說過:研究歷史的人,要先從專精某一斷代做起,然後去看通史,在此基礎上重新認識某一階段的歷史,」郭教授說。「這一道理也適用於對某個學科的學習與研究,可以專精一兩門相關學科,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去。」

「烹飪也一樣,」郭教授接着說,「名家主廚可能專精於某些菜系,但對一般烹飪原理也有通盤了解,如此才能觸類旁通,自成一家。」

他繼續道,在大學裏,除了開設通識課,請各種學科的專家為其他學科一、二年級學生做講座、講通識,不失為好辦法。「以『創新科技嘉年華2010』安排的研討會為例,講者中有本地不同大學的校長和學者,題目涉及多個學科,有大腦潛能、基因研究、生命科學、太空科研里程等,這些就是很好的通識課程內容,」郭教授說。

郭教授表示,學校和師長有責任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增長不同學科的知識。作為年青人自己,也要時時保持好奇心,善於提問題,敢於挑戰權威,才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他最後引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一段話,鼓勵青年人勤於探索、不斷創新:「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要創新,需學問;問愈透,創更新。」

「創新科技嘉年華2010」是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月2010」的重點活動,協辦機構包括香港青年協會和香港科技園公司等。城大以及本港七所其他大學主辦了11月8至9日舉行的知識轉移論壇。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