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校園擴展至城市的文學創作精神

黎佩明

 

香港城市大學主辦的「城市文學節」於2月25日隆重揭幕,重點項目是開幕座談會「城市.文學.意象」,主講嘉賓白先勇教授陳冠中先生劉再復教授董橋先生張大春先生葉輝先生鄭愁予教授黃子平教授在會上鼓勵港澳年青人開拓「人文後花園」,以文字、意象、情感開墾的文學創作的廣闊天地。

八位嘉賓是兩岸三地的著名作家,當中多位更是遠道而來。城大副校長(行政)黃玉山教授在致開幕辭時,引用嘉賓之一董橋先生的文章《給後花園點燈》。黃教授說:「在現今科技新年代,人文的東西都給拿到『後花園』去了。城大重視科研,同時把人文氣息放進大廳,致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年我們把過往校園的文學節推展至『城市』,目的是為港澳青年提供文學創作的園地。」黃教授並感謝嘉賓擔任城市文學創作獎的評審。他說:「八位講者是人文大花園的園藝師,我們衷心感激他們對年青作家的培育和灌溉。」

城市與作家的「緣」

上午座談會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講座教授吳宏一教授主持。各講者暢談散文、小說、新詩的創作經驗,吸引了逾百位年青觀眾及華文學者參加。

白先勇教授曾旅居多個城市,他的文學作品如《紐約客》、《台北人》以城市為寫作背景。他說城市跟作家有不可磨滅的關係。在他寫作生命裡,台北是很重要的角色,其次是紐約,兩者都有說不盡的故事。白教授接著談到他對重慶、洛杉磯、香港、聖巴巴拉、南京、北京、上海,以至家鄉桂林的感覺,說明城市的政治、歷史背景是他創作靈感的泉源。

散文組講者、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黃子平教授說散文寫作較易入手,但很難寫得好。他認為在現今文壇,散文是逃出了城市,並鼓勵年青作者把散文重新帶進光怪陸離的城市來。

自小與文學結緣的劉再復教授與聽眾分享中外文學名家對他的影響指出文學創作最重要的是對文學的信仰,他認為文學是自由情感的最佳演譯,從事文學創作必須打開心靈的窗戶。他評審散文的標準有三項,一是跟心靈相關的真情,二是文章的悟性,三是文筆。

論詩歌、小說、散文 

明報副總編輯葉輝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詩人。他成長在文社風氣蓬勃的 70 年代,他說那年代的年青人都寫過詩,詩歌創作更鞏固了他們的語文基礎,讓他們畢生受用。他鼓勵年青人以好奇、陌生的眼光來觀察城市,發掘靈感。

鄭愁予教授指出詩歌源自對自然的敏感及人民的關懷,他說詩最重要的是發乎情;而詩采就是技巧、是整個生活的體驗;至於意象也是從自然經驗所產生的,生活、山水、旅遊的各種情景,都可助創作者入詩。

台灣著名小說家張大春從城市、成長、啟蒙談他的創作經驗,以及回顧多年來小說創作的心路歷程,他強調沒有真實的體會和情感,創作便沒有價值了。

資深傳媒人陳冠中在香港長大,近年旅居北京。他大學時代受不少台灣作家如白先勇、余光中的影響,後往美國修讀新聞。他與聽眾分享華語以至英文報導文學的寫作經驗,他給年青人的啟示是:「文學並沒有甚麼神秘,開了大門走進去,你會發現裡面有很多道小門。」他鼓勵年青人可先開一道小門進去看看,也可多作嘗試,享受不同文體創作的樂趣。

同日下午為分組討論,「散文組」由董橋先生主講;「小說組」由陳冠中、張大春主講;「新詩組」由葉輝、鄭愁予主講。三組分別由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講座教授張隆溪教授、中國文化中心馬家輝博士,以及董就雄導師任主持。

文學節重點活動之一的「城市文學創作獎」去年底開始徵稿,現已進入審稿階段。鄭培凱教授表示:「文學節跟城市文學創作獎是二而為一的,旨在鼓勵港澳年青人以意象入文,提升他們的語文水平。我們很榮幸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結為合作夥伴,並計劃把文學節變為每年固定的文學創作活動。」 得獎名單將於3月底定出得獎名單,得獎作品將收錄在8月份出版的《城市文學》文集內。

城市文學節其他協辦機構包括明報月刊、明報出版社、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及澳門基金會。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