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另闢籌款蹊徑

劉淑君

 

在一片經濟不景、政府撥款即將大幅削減的陰霾下,多倫多大學前任校長Robert Prichard教授為本地大學帶來了一點激勵的訊息,他說:「大學拓展活動,只要是專業、有系統、並且持之以恆,一定能夠為開拓資源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來。」

Prichard教授應邀於1月21日在香港大學舉行的大學拓展會議上擔任嘉賓講者,他稱,捐款和施與是一種文化,一旦建立了這種文化,會令所有不同規模及歷史背景的院校均同樣受惠,正如「水漲船高」的道理一樣是次會議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贊助,八間本地大學合辦,讓業界同儕探討促進籌款以及校友聯繫的事宜。大會較早前亦舉行了一系列相關主題的工作坊,約有300名本地大專及非牟利組織的學者及行政人員參與研討交流。

 

Prichard教授的樂觀看法,是建基於他在加拿大的實戰經驗的。他指出加拿大10年前的情況,與香港的現況十分相似:政府資助大幅削減、回饋母校的文化尚未形成、院校的大學拓展部門尚屬雛型。現時加拿大許多院校的私人捐款源源不絕,政府亦再度投入資源。Prichard教授有信心同一模式亦會在香港出現。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籌款者,Prichard教授為與會者分享他的心得和秘訣:責任承擔、與政府組成合作夥伴關係、清楚表明捐獻者不能干預校務,以及有策略地與捐獻者溝通,並要派適當的人選,在適當的時間,提出適當的項目,向適當的人選提出合適的懇求。他說:「籌款者態度要積極、熱切、堅毅,人們喜歡充滿自信,而不是老在抱怨的人。」籌款是一項建立於信任的事業,執行這份職務的人員一定要專業、投入,並以高度誠信行事。

 

Prichard教授強調,私人捐款的增加,是不會影響大學的學術自由與行政自主的。他指出世界上的頂尖學府如耶魯、牛津及劍橋,均同時接受來自政府及私人的撥款。他說:「單一的撥款來源才是學術自由的最大威脅,擴大資助的基礎,你同時提高了不受干預的條件。」

 

回應Prichard教授的講話,出掌本校大學拓展部五年、剛出任副校長(行政)一職的 黃玉山教授 從觀察香港慈善事業的角度,陳述了他的看法。香港人在救急扶貧上向來慷慨,1991年華東振災籌款更創下世界紀錄;然而,捐獻給大學——向來被視為優裕的機構——則是一個新的概念。他以「人脈主義」——透過個人關係網絡瞄準目標捐款者——來形容現時本地的慈善捐獻活動。他說根據非正式統計,現時約有200名操控家族事業及大企業的具影響力人士,貢獻本港約九成的慈善捐款。「這樣對籌款人士來說,是亦易亦難的,一方面目標很清楚,但同時會有很大競爭。」

 

黃教授說本地大學的慈善捐獻於90年代初起步,主要的捐獻機構為香港賽馬會。近10年,香港賽馬會給予本地大學捐款的總和達303億港元。賽馬會亦是城大學生宿舍計劃的主要支持者。現時為止,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和匯豐銀行慈善基金分別捐款1.25億港元及1,500萬港元資助興建學生宿舍。

 

公眾人士是有待開發的來源,但在缺乏稅務誘因與捐獻文化未成氣候的環境下,現時的貢獻還十分有限。黃教授說,人脈關係,即委託有社會地位的中介人在適當的時機向分適的未來善長提出要求是最重要的;能跟善長「同聲同氣」說同一語言如潮州語,比撰寫洋洋灑灑的建議書更有效。

 

除了黃教授,理大曾慶忠副校長及港大程介明副校長也在會上分享他們的籌款經驗。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