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擻精神逆境求進

何圻光

 

在2月7日新春團拜上,校長祝願城大所有員工及家屬羊年新春如意,事事吉祥。當天有近千名員工參加在綜合運動館一年一度的新春聯歡,會上喜氣洋洋,氣氛熱鬧。張校長不忘抓緊機會,為近幾個月來飽受財赤消息所困擾的同事打打氣。他希望大家能抖擻精神,面對挑戰。校長說:「我的責任,是在公開場合裡爭取政府盡量維持對本地大學的撥款。」但他亦提醒同事,無論結果如何,城大上下都要作好準備接受改變。校長說,世界上沒有一所成功的大學是百分之百依靠—或是分毫不受惠於—公帑的。「良好的大學都是結合了來自政府及私人兩方面的資助,城大的未來也要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趁這番說話仍是言猶在耳之際,《靈機》也抓緊機會在團拜之後隨即走訪了校長,深入了解他的觀點。原來校長的觀察,主要是來自他在農曆新年訪問印度的感想,但更重要是他多年來在全球多個國家投身高等教育事業所累積深厚經驗的反思。

 

校長是接受了印度外交部轄下的印度文化關係協會(IndianCouncilforCulturalRelations)的邀請,於1月28日至2月6日期間,到了新德里、班加羅爾、孟買等幾個城市,拜訪了當地政府官員、多間大學的校長和研究所所長。張校長所到之處──尼赫魯大學、德里大學、印度理工學院達達基礎研究所及印度科學學院──都深深被當地高等學府的面貌和精神所感動。印度人口稠密,大專教育正迅速發展,全國大學生人數超過一千萬。張校長說:「印度大學的校園及設施當然沒有香港的好,但他們的學生充滿自信,求知的意欲非常高漲。」雖然印度仍是發展中的國家,但在科技發展上已是一日千里,近年更搖身變成為美國大企業招納科學及工程人才的主要源地。美國加州的半導體(即integratedcircuits集成電路)工業一直以來都被謔稱為“IC”工業,因為在矽谷產業中Indian(印度人)及Chinese(華人)兩大族裔的科學家人材濟濟,貢獻巨大。校長說,雖然印度政府在高等教育制度內仍然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愈來愈多院校都明白到需要向工業界籌募經費的道理。在另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情況也大同小異。中國人均收入只在1,000美元以下,但大專學生人口卻超過1,600萬。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主導經濟模式的過程裡,政府鼓勵國內的名牌大學──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積極透過研究成果商品化、承擔合約研究及顧問工作和開辦企業等手段大力開源,以補充來自政府的資助。

 

在美國及英國等發展國家,大學的資助模式也走向劃一:愈來愈多世界級大學是朝著結合公營及私人資助的方向邁進。英國公立大學如牛津和劍橋的收入中已有35%是來自工業界的研究經費,以彌補政府按學生人數資助的不足。美國從西岸到東岸的私立大學──史丹福、西北、哈佛及普林斯頓,除了坐擁龐大的私人捐獻及學費收入外,還會利用政府撥配的研究經費,補貼巨大的經常性支出。張校長說:「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全球公立和私立的名牌大學,都不能以單一的資助模式維持運作,它們的經費往往是採取公私結合的方法來解決。」

 

以同樣道理,校長相信城大與其他本港的院校需要大力擴闊經費來源,不能單單依賴政府的撥款,更應積極另闢非官方的資助渠道。他說:「無論我們願意與否,這是我們需要積極面對的課題,但能愈早提出對策就愈是好事。」但校長也不希望將未來大學經費削減的問題當作一般的資源問題去處理,他反而冀望能抓緊這個機遇,誘引同事多加反躬自問:大學的教育目的究竟為何?「我希望能藉此機會,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我們的研究氛圍。雖然我們要面對財減,但我們絕對不能因此丟掉大學發展的原動力,不能忘掉大學的根本使命是追求知識,開拓思維及鼓勵智性突破。」他說,1957年首兩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及李政道教授,上大學時正值是國家陷入抗日戰爭之際,當時的學習環境極之惡劣,上課的房子飽受戰火蹂躪,戰機又不停地在頭上盤旋,但這樣艱辛的環境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們求學熱誠。印度的大學無論在教師薪金福利、器材及設備上都比香港差很遠,但印度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它的理工學院系統—還是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為國家的科技及經濟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因此,大學是否一流,是取決於學生及畢業生的質素及校園內學術氛圍。校長說:「求知和做學問的動力是活在人的心坎裡,並不是存於建築物中,雖然物質條件對求知態度有某程度的影響,但絕不是唯一的因素。」

 

校長誓言要在公開場合繼續為大學爭取經費,「但在校內,我懇求所有同事不要把財政困難成為城大力求上進的絆腳石。」他強調,大家要緊記大學使命之精神所在,在困難時期更尤為重要,那就是要努力培育員工師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慾,從而鼓勵對知識的追求,真理的探索。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