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納米光子系統令光轉換效率提升逾百倍

 

光子學的應用例如成像和感測等,講求光的高效頻率上轉換(efficient frequency up-conversion),但相關技術在納米級別仍然困難重重。由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研究人員和英國學者攜手領導的一個研究,於上述關卡取得突破,新研發的纳米光子系統將二次諧波產生(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的轉換效率提升了一百倍以上!他們研究出高效非線性光轉換的策略,有助製作非線性納米光子學裝置,以應用於高分辨生物成像和单分子感測、超快光學芯片開關,以及量子光學技術。

上述研究由城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MSE)副教授雷黨願博士,以及來自倫敦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的學者領導。有關研究成果已在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Light-induced symmetry breaking for enhancing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from an ultrathin plasmonic nanocavity〉

二次諧波的產生是一種光頻率轉換的三波混頻過程,即是非线性光學材料(nonlinear optical materials)同时吸收两个频率(ω)相同的光子,并產生一个频率为吸收频率兩倍(即2ω)的光子。由於共同物料的光學非線性比較弱,這個過程多在强激光激发的情況之下才會發生。

一般來說,二次諧波的產生比其他非线性光学过程实现的頻率轉換效率要高,應用也最為廣泛,多用於激光頻率轉換、高分辨率光學顯微、生物和醫學檢測等領域。

一般在短波長的區間,金屬吸收比較顯著,等離子體共振效應比較弱。由於二次諧波正正位於該波段,所以難以靠表面等離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誘發的電場增強來提升。研究團隊在此取得突破,成功建構出一個即使於欠缺表面等離子共振的情況下,仍能在紫外-可見光光譜範圍內,產生強力二次諧波的納米結構等離子系統。

enhances light conversion efficiency
團隊設計的納米光子系統中,金納米球與金薄膜接觸點所產生的強大電磁場示意圖。(圖片來源:DOI number: 10.1038/s41467-021-24408-x)

突破欠缺表面等離子共振的關卡

enhances light conversion efficiency
將金納米球置於薄膜上的示意圖,紫藍色的部分模擬衍生出的二次諧波。(圖片來源:DOI number: 10.1038/s41467-021-24408-x)

研究團隊先特製出一些直徑約為100nm的金納米球,再將它們放置在以二氧化矽為基底的金薄膜上,形成「粒子鏡像結構」(particle-on-mirror construct),並可產生強大的電磁不對稱性。而只要金納米球緊貼着薄膜,即使於二次諧波頻率中欠缺等離子共振,相關系統仍然可以產生強力的二次諧波發射。

團隊將他們設計的系統命名為「虛擬納米顆粒二聚體」(virtual nanoparticle dimer, VND)系統,意即模擬了擁有兩顆相同金納米球的真實納米顆粒二聚體(real nanoparticle dimer, RND)。

產生高效二次諧波的三個條件

研究團隊發現VND在二次諧波頻率中,會由光誘發出重要的隱藏電磁不對稱性(electromagnetic asymmetry),正正造就了有利於產生高效二次諧波所需的三個條件:

一)在基礎激發頻率出現間隙等離子共振(gap plasmon resonance);

二)二次諧波頻率的電磁不對稱性,顯著抑制了局部區域偶極子源(dipole source,即傳統電磁學中的模擬發射源)之間的相消干涉(destructive interference)作用;

三)二次諧波會耦合到納米結構的偶極子輻射模式,令系統成為基於納米間隙的光學納米「天線」,有效地將二次諧波光輻射到遠場。

enhances light conversion efficiency
研究團隊對真實(左)和虛擬(右)的納米顆粒二聚體結構,進行了非線性共聚焦掃描測量,發現新設計的結構(右)展示出明顯更光亮的二次諧波發射點。(圖片來源:DOI number: 10.1038/s41467-021-24408-x)

另外,研究團隊對真實和虛擬的納米顆粒二聚體結構,均進行了非線性共聚焦掃描測量,結果發現團隊新設計的結構展示出明顯更光亮的二次諧波發射點。

在相同的激發條件下,團隊新設計的系統的二次諧波強度,比真實納米顆粒二聚體系統高13倍以上。而對比起複雜的雙諧振等離子納米結構,團隊所設計的系統只需要一顆直徑約為100nm的金納米球,就已經可以將遠場二次諧波產生的轉換效率提升百倍以上。

有助製作非線性納米光子器件

此外,雷博士指出新系統還可以產生有效的二次諧波遠場輻射,並在納米級別提供明亮的非線性光源。他總結說:「我們預計這個設計策略,可以推廣到其他具有軸綫或者反演對稱性(inversion symmetry)的非線性納米材料,在二次諧波發射頻率下無需等離子共振,仍可實現高效的光轉換。

團隊希望最終可以製成非線性納米光子器件,提供高效的納米級光源,以用於量子光子技術、生物高分辨率成像和感測,以及作為超快光學芯片上的開關。

雷博士以及倫敦國王學院的Anatoly Zayats教授是論文的通訊作者。而第一作者是城大MSE的訪問學者李光燦博士(現為華南師範大學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副研究員)。其他研究人員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

Dr Lei
城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雷黨願博士。
Dr Li Guangcan
城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訪問學者李光燦博士。

研究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英國工程和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The 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EPSRC)、歐洲研究委員會、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的資助而進行。

DOI number: 10.1038/s41467-021-24408-x

Newsletter Subscription: Research 

* indicates required
Email Address *
First Name
Last Name

Areas of Interest 

聯絡資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