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互動虛擬隧道連繫世界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將於9月20日起,展出國際著名的法國新媒體藝術家、城大創意媒體學院莫奔教授(Professor Maurice Benayoun)的開放媒體裝置。

這個裝置是一條不可思議的虛擬隧道,名為《世界各地的隧道》,是莫教授在香港舉行的第一個展覽。他將於9月20日在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舉行的開幕禮上,「挖掘」一條貫通聖荷西、首爾及蒙特利爾的隧道。觀眾將可藉着這件裝置的新技術,看到各地豐富的視覺藝術作品;觀眾在隧道通話時,無葉風扇會吹送出煥發當代藝術氣息的特製香薰。他們將打破地域界限,在隧道內探索文化和情感上使人相吸或相斥的差異。這項展覽將持續舉行,稍後會有更多城市加入。

1995年,在互聯網及視像通話尚未普及時,莫教授創作了《大西洋底隧道》,邀請身處加拿大蒙特利爾及法國巴黎的參與者,通過在文化材料中「挖掘」虛擬隧道,相互溝通。於2012年的今日,規模更大的互動裝置作品《世界各地的隧道》邀請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利用身體並根據各自的藝術及文化興趣,「挖掘」虛擬隧道。

創意媒體學院不但聯通了在美國聖荷西舉行的ZERO1雙年展和在韓國首爾藝術館舉行的MEDIACITY 2012兩個雙年展,而且聯通蒙特利爾科技藝術協會(SAT),不久後還會聯通紐約和法國。挖掘此虛擬隧道的材料是藝術品的圖像,涵蓋的藝術收藏品來自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各個參與機構的圖像庫,以遠程信息傳輸的方式連結至隧道另一端的現場參與者。

莫教授的長期合作夥伴Jean-Baptiste Barrière為展品提供動態音樂與音響,將文化混和個人的身體及精神體驗。

《世界各地的隧道》裝置起源於eGonomy 創造的「啟發性問答工具」一類的創新科技,該技術循着使用者不期而遇的天生緣分,動態展示出視覺影像。這一技術的靈感得自《大西洋底隧道》中的Gadevu(智能媒介),它能協助人「尋找自我」( “Gnothi Seauton”,意即“Know thyself”)然後才與他人彼此尋找。後來,語音辨識軟件(由Nuance Communications, Inc.開發)會捕捉挖掘者的對話,分析其中的關鍵字,據此決定圖像如何出現。

莫奔教授是新媒體藝術的先鋒和理論家,在不同媒介發表作品,包括錄像、虛擬現實、互聯網、無線藝術、公共空間、大型藝術裝置、互動展覽等,以探討當代世界的哲學與社會突變。

他的作品廣獲殊榮,並曾於全球各地的藝術館與活動中展出,包括 《大西洋底隧道》(Tunnel under the Atlantic, 1995年在法國龐比度中心展出);《世界之表象:戰地狩獵圖》( World Skin, a Photo Safari in the Land of War,1998年獲奧地利Ars Electronica媒體節Golden Nica大獎);擺放於巴黎凱旋門內的永久裝置《戰爭/和平》(WAR / PEACE),這裝置把向拿破崙軍隊的致敬變化為一座和平紀念碑。

莫教授曾於巴黎第一大學教授新媒體藝術、巴黎第八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並在巴黎第一及第八大學創立CITU研究中心及出任藝術總監。他在2012年8月加入城大創意媒體學院。(www.benayoun.com

這次展覽的開放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11時至晚上8時。展覽的結束日期將於稍後公佈。

 

編輯注意:

有關藝術家、作品圖片及圖片說明,請於 CityU_SCM_Sept_tunnelsaroundtheworld.zip ://sweb.cityu.edu.hk/siulee/CityU_SCM_Sept_tunnelsaroundtheworld.zip下載。


新聞界查詢:城大創意媒體學院李筱怡(電話:3442 4616 或 6083-6604)/

城大傳訊及公關處鄭誼群(電話:3442 6805 或 9201 8895)

​​

你可能感興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