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發展論壇:通識課程

金恬薇

 

副校長(本科生教育)辦公室於11月30日舉行大學發展論壇,向學生及教職員介紹通識教育的學習目標及好處。

論壇由署理副校長(本科生教育)林群聲講座教授主持。林教授指出,香港的大學將於2012年起由三年制本科課程改為四年制。為迎對挑戰,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的新學制課程設計將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在學生畢業所需的120個基本學分中,必須至少包括30個通識課程學分,其餘學分則來自主修、副修及選修科目。

林教授以植物比喻通識課程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學習成效:「主修課程就好比植物深入泥土的根,支撐着整棵植物。通識課程則猶如向四面八方伸延的根鬚,從多方面吸收水分和養分。植物好比學生,若獲得既深且廣的能源供應,必定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裏茁壯成長。」

林教授作出簡明扼要的開場致辭後,六位通識科目統籌主任及代表簡介了各個科目的內容,協助學生選科。首階段通識科目將於2007-08學年下學期開辦。

通識科目涵蓋三個不同的學術範疇,包括社會及商業組織研究、藝術及人文、科學及技術。學生必須於各個類別中最少選讀三個學分。

六個新通識課程中,「全球化下的身分與公民意識」(GE2201)及「資訊管理及其對社會的影響」(GE1201)兩個課程,屬於社會及商業組織研究範疇。全球化下的身分與公民意識一科旨在讓學生認識從本土及非本土角度思考有關公民身分的權利與責任。「課程會向學生講解企業及機構裏的公民身分等議題,以及作為盡責的公民對各類機構、本土、國家以至全球所帶來的貢獻,」亞洲及國際學系主任梁景文博士說。

在現今社會中,人們面對資訊超載的問題。為應付這種情況,「資訊管理及其社會的影響」(GE1201)旨在協助同學提升資訊智商。資訊系統學系副教授郭致偉博士指出:「資訊智商是一種概念性、實用性及技術上的能力,可用以識別、獲取、評估、運用及創造高質素資訊,以提供有效決策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具組織性且專業的目標。」

藝術及人文學範疇開設了三個課程。「中國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

(GE1101)可開發學生對文化議題的獨立見解及洞察力。中國文化中心導師曾舜寧博士說:「作為現代世界公民,必須知道甚麼是有形及無形的文化遺產,以及這些文化遺產對實際生活的意義。此課程採取跨學科教學原則,為同學講授相關的歷史背景、政策含義及演繹策略。」

電影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東西方電影」(GE1102)課程將向學生展現電影如何由1895年起發展至成為今日的藝術及大眾傳播媒介。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張淑儀女士指出,不論學生本身對電影或媒體認識有多深,都適合修讀該科目。她說:「選修此科的同學只要對電影有興趣就可以。課程教授學生西方和東方的電影如何在不同年代互相影響彼此的傳統。」

除文化層面之外,「理性思考與創意構想」(GE2101)則為學生提供鍛鍊腦筋的機會,學習以更佳方式思考。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陳浩文博士說:「在簡單的情況下,人類本身擁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學生若希望以更哲學性及創意的方法去推理、反思,以及了解哲學及創意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這將是一門很合適的課程。」

「科學與科技:過去與未來」(GE2301)一科的收生對象包括科學及工程學院學生以及該學院以外的學生。此課程旨在讓同學認識科技的深層意義,並在社會不同層面上應用科學。「這門綜合課程亦會培養學生欣賞科技及學習明辨推論的技巧,」物理及材料科學系副教授張浩輝博士表示。

六位代表介紹課程內容後,學務長關利平教授則為學生選擇通識課程方面提供不少意見。她說:「通識課程旨在透過讓同學接觸其他範疇的科目以獲得更全面的知識。課程讓同學掌握技巧及知識,以面對急速變幻的社會。同學應按照興趣及就業目標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通識課程。」

兩小時的論壇在問答環節後圓滿結束。與會者踴躍討論不同程度的通識課程如何配合學生的能力及興趣。林教授和關教授皆認同通識課程不應設有任何先修科目的規定,並應在學生感興趣的科目與培養理想畢業生所應學習的科目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有關通識課程的詳情,請瀏覽http://vpue.cityu.edu.hk/ge/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