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新一代的文化涵養

陳倩茹

 

文化遺產已成為全球發展不可忽視的主題。為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這個課題,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將於下學期推出「中國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通識科目,引領學生走在「中國文化遺產」知識的前沿。

中國文化中心高級導師兼「中國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科目統籌李果先生指出,世界各地在規劃發展的同時,亦會融入文化遺產的概念,所以希望透過這門課程將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灌輸給同學。「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要透過不斷詮釋界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加類似自然資源,有待我們去發掘。但是,文化遺產比較脆弱,不可再生,我們更要好好珍惜,」李先生說。

「文化遺產從本質上來說是三合一的,即牽涉到地區、國家和世界三個方面。例如,要在香港清拆一些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表面看來只屬於香港的事務,但從宏觀上說,這些建築物卻是屬於中國的,也屬於全世界。一旦拆毀,就會永遠消失,所以一個社會如何對待人類的文化遺產,反映了這個社會的成熟程度,」李先生續說。

李果先生表示,由於科目會緊貼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和運用現狀,以及與當代社會的互動,這個科目的特點之一,是要求學生實地考察接觸問題,記認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則和概念,同時了解中國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經濟及政治脈絡中的面貌。

此外,學生要選定研究專題,藉此對中國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和保護工作進行具體的比較和分析。科目選定了考古和建築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佐證,並透過中醫及民間信仰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涵義。科目主要由中國文化中心的導師主講,還會以授課、小組導修和網上評論方式教學。

網上評論的教學方式有別於一般非通識課程的學科。「學生有機會就不同文化遺產議題參與討論,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多層次分析能力,」李果先生說。

科目的最後一課還會以論壇形式,邀請講者與學生分享有關文化遺產的議題,便於學生靈活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並與當代社會作互動,從而加深對文化遺產這個概念的理解。

該科目共佔三個學分,主要以中文授課。為了照顧不懂中文的學生,中國文化中心亦推出內容相同而以英語授課的課程,讓這些學生也有機會認識文化遺產的議題。課程會以學生在課堂和導修時的參與、網上評論的質素和期終功課的成績作評估。

城大將於2007-08學年下學期開設六門通識科目。除了「中國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外,還有「全球化下的身分與公民意識」、「科學與科技:過去與未來」、「資訊管理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理性思考與創意」和「東西方電影」。

有關通識課程的詳情,請瀏覽http://vpue.cityu.edu.hk/ge/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