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談生命與非生命相遇的化學作用

傅之銳

 

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10月30日在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做演講,帶領全場近二百名聽眾神遊化學世界,並逐一講解了化學史上的不同里程碑。該講座屬於「法國-香港傑出講座系列」之一,由法國科學院、法國駐港總領事館及城大聯合舉辦。

Lehn教授被譽為超分子化學奠基人之一,他以「從物質到生命:化學?化學!」為題,向聽眾揭示聯繫生命與非生命的化學世界,講座精妙絕倫,生動有趣,資訊非常豐富。

副校長(研究)兼研究生院院長王世全教授在講座前致辭時說,Lehn教授是當代最傑出、最有創意的科學家之一。他對Lehn教授光顧城大擔任傑出講座系列主講嘉賓表示歡迎。

署理校長何炘基教授及法國駐港總領事Jean-Pierre Thébault先生亦分別致辭。何教授說:「雖然我不是科學家,卻也知道Lehn教授屬於21世紀的偉大科學家。Lehn教授認為科學家之間應該相互合作,尤其是跨學科應用研究方面的合作。這與城大多年來一直提倡的理念正相吻合。」

「每個人都可以從事科學研究,然而並非人人都能做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Lehn教授卻能做到這一點,在化學領域內悠遊自如,猶如出入於魔術師的大箱子。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策略。在將來數年內,我們將開設豐富的通識教育課程供學生選修,使學生也能不受主修科目限制,成為全球化的專業人士,」何教授補充道。

雖然超分子化學是十分複雜的題目,經過Lehn教授的演繹,卻變成沒有化學背景的聽眾也能理解的講座。Lehn教授引領聽眾回顧了這一學科中重大的發現及里程碑。無論是描述古希臘哲學家德莫克里特早期驚人的洞察力及其原子理論,或是引用中國宋朝詩人及散文家韓愈(768-824)的詩句,抑或解釋同輩科學家對科學的貢獻,Lehn教授都能講得十分生動,令在場聽眾為之傾倒。

法國駐港總領事Thébault先生盛讚城大為推動香港與法國的科學交流作出的不懈努力,並強調這足以引證城大在全球研究領域內的活躍程度。他說:「此講座系列顯示,香港不只是一個金融城市,也是一個尊重科學及從事科學研究的城市。這些講座可提供良好機會,讓學生接觸卓越的科學家,堅定他們對所選專業的信心。」

Lehn教授與美國的Donald Cram教授Charles Pedersen先生憑超分子化學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創新研究為開創全新的化學領域提供了條件,並成為當今眾多學科的基礎,如分子生物學及納米技術等。

Lehn教授在講座中論古道今,從137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一直講到未來數萬年、數十萬年生命的無限可能性,然後不可避免地講回到

宇宙中最基本的簡單元素――週期表中列出的各種元素,並透過這些元素「自我組織」的傾向解釋人類如何進化到目前這個階段。

Lehn教授解釋道,正由於這些元素自我組織或聚合的傾向,導致誕生DNA雙螺旋,並造就我們的生命及所有其他生物的生命。

「我們尚不知道是否已處在進化末端。誰能估計到一萬年以後我們會變成甚麼樣子?」Lehn教授說。「在宇宙之初有微粒子,它們凝聚後逐步形成有機物、有生命的物質,最終形成有思維的物質。從初級微粒到思維有機物,物質進化變得越來越複雜。」

講座結束前,Lehn教授既瞻望了未來,又回顧了過去。「讓我們做一個總結。關於自我組織,我們首先要理解其運作,才能善加利用,如用它設計、創造新型複雜物質。」他補充說。「達文西說得好:『當自然創造完畢後,人類開始利用自然並配合其特性創造無限物種』。」

「法國-香港傑出講座系列」於2005年推出,由數學系講座教授菲立普希阿雷教授倡立。菲立普希阿雷教授是法國科學院院士,在他的協助下,城大與法國科學院及著名的巴黎法蘭西學院達成協議,於城大舉辦傑出講座系列。

曾來校演講的嘉賓包括法國科學院院士Phillippe Kourilsky教授和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Claude Cohen-Tannoudji教授。Cohen-Tannoudji教授將於11月3日至16日訪問城大,討論其諾貝爾獎得獎研究──運用雷射冷卻並捕捉原子的方法與進展,並將於11月8日的學位頒授典禮上領受城大榮譽博士學位。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