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目標奮力前進

 

年初,有新聞報導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正著手檢討本地大專教育的發展,並準備把現時八所大學重新定位,分為兩大類﹕研究型及教學型大學。雖然消息仍未經證實,但已引起不少高校學者及員工——包括城大——的關注(見《靈機》第 208期)。倘若「雙軌制」真是實行的話,會對城大造成甚麼影響?城大是否需要重新檢討自己的學術取向、院校使命、甚至長久以來對香港社會的承擔?

 

校長張信剛教授最近一次接受《靈機》訪問時,並沒有對上述新聞報導或檢討作出直接的回應,反而嘗試把問題的焦點放在更廣闊的空間裡。他說,基本的問題是﹕究竟城大應以甚麼見稱?城大與本港其他院校比較有何獨特之處?

 

城大是否應該標榜某幾個學科去建立校譽?校長說,某些評論者要社會人士相信城大沒有獨特的學科,所以未能脫穎而出。城大的名稱與香港科技大學有別,令人難以從名字聯想到本校的特點。由本校成立開始,我們開辦的學科都不似香港理工大學提供的視光學、酒店管理學、時裝設計、物理治療等那麼實用。張校長解釋說:「本校的學術發展與歷史不可分割,我們的創辦人沒有準備、教資會都也不會批準我們開辦同樣實用的學科。」但畢竟院校的聲名也是難以捉摸的,校長說大學的聲譽往往與本身刻意營造的優勢不相符合。他引用科大作為例子,「科大建校,原來希望是要辦成一所尖端的科技學府,但最近卻是因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而聞名於世。」

 

那麼,甚麼對我們較為重要?為人公認、以某些專科聞名的大學?抑或是以提供創新和優質教育而見稱於世?校長說「牛津及史丹福都不是以單一學科聞名,而是它們的整體學術質量和水平。」校長說,我們仍然會向著卓越學科目標邁進,城大的真正社會價值在乎整體而不是局部的貢獻。「我們的獨特之處,是我們願意努力求變,不斷創新。」舉例說:城大是全球首間在網上教授中國文化的大學,也是全港首間實施學生在網上辦理科目註冊的大學。在城大攻讀的學生,長期浸淫在創新的學習環境裡,他日必得益處。10至15年後,我們的校友數目將是今天五萬多人的兩或三倍,屆時他們大多數亦正將步入個人事業發展的顛峰時期,在各行各業界出掌重要職位,肩負起推動香港發展、應付未來挑戰的責任。校長說:「在邁向知識型社會的過程中,香港的年青領袖需要抱有創新及求變的精神,城大正是致力於培養學生對生命及工作的基本態度。」

 

倘若教資會的研究型/教學型大學分類真是落實的話,會否意味城大需要修訂自己的使命?校長強調「兩條腿走路」——仍然是我們的基本方針。雖然兩者息息相關,但校長指出教學是首要的基本任務。從其他歷史悠久的大學的經驗來說,本科生教育的質素是提高校譽及國際地位的基石,城大的處境也是一樣。他說:「在取得創新性及高水平的教學基礎上,我們的研究工作亦贏得額外的美譽及鼓勵。」在最近一次的教務會上,校長勉勵所有教學人員要做好教學工作。另外在2月4日與全體講座教授會面上,他亦會強調「兩條腿」的發展策略及教學的重要性。

 

現時本地大專院校均人才濟濟,校長認為不應硬性將某些大學劃為二等院校,而應以不斷的表現定高下。香港的工商業界內大型的研究及發展設施並不常見,但在邁向知識型經濟的過程中,創新意念——無論是屬於科技或社會性質的——絕大部分都來自大學的學者研究員。在過往的10至15年裡,本地的大學亦已招聘了一批享譽國際的傑出學者前來香港服務,校長說「若要褫奪這些優秀學者研究的機會,或甚至廢棄已裝備好的實驗設備,這無疑是巨大的資源浪費,並等同是對香港及整個華南地帶造成傷害。」

 

校長不認為某些學系的分佈只應集中在個別院校,他說:「舉個例子,因為別的院校已有英文系,那麼我們就不能開設英文系,這是沒有理由的!」那些把「學系重疊」及「資源錯配」掛在口邊的人,不應把目光只放在670萬香港人的身上。依校長的視野,本地大學應放眼為珠江三角4,500萬、廣東8,000萬甚至華南2億人口服務。「我們的經驗及影響將會向外擴散和幅射,在更大的覆蓋範圍內發揮作用。」這股優勢亦正正是海外大學紛紛前來與我們建立聯緊時所著眼的考慮。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