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故事

正在顯示 51 至 60 筆資料(共 222 筆資料)
Excitons
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的物理學家共同領導的一項研究,首次在金屬中發現了可以穩定存在而又能夠沿單一路徑高速移動的「激子」(excitons)。由於激子可以用光產生而又不帶電荷,這項新發現令激子有極大的潛質,成為數據傳遞器件中,比電子更高速的數碼信息載體,造就未來更高速的數碼通訊發展。
Nanofiber-based biodegradable millirobot
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學者領導的一項研究,成功制作出可以生物降解的納米纖維多足機械人Fibot。這納米機械人不但可於腸道內行走,更可因應環境的酸鹼值而降解,到不同的預定腸道位置定點釋放不同的藥物。
river pollutant
來自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的學者參與的一項全球研究發現,全世界的河流都存在廣泛的藥物污染問題,包括香港的兩條河流: 啟德河和林村河。該研究涵蓋全球1,052個河流採樣點,結果顯示當中逾四分一地點的藥物濃度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具有潛在毒性風險。
Engineering Research
Engineering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by applyi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o turn discoveries into new innovations and technologies that are applicable to everyday life.
Robotic VR system for Covid-19 swab tests
Covid-19新冠病毒病的全球大流行加速了機械人的應用,亦令到各界更迫切需要能夠無縫連接起用家和機械人的先進「人機界面」(human-machine interface, HMI)系統。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和另一院校聯合領導的科研團隊,最近成功開發了一套名為「Robotic VR」的嶄新人機界面操作系統,該新系統由柔性的多層電子皮膚組成,能夠為使用者提供視覺和觸覺反饋。
COVID-19 vaccines cityu
新冠疫苗被視為終結疫情的希望之一,但全球正面對疫苗分配不均的問題。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學者及合作者領導的一項研究推算出,如果高收入國家在自家疫情受控後,將大約46%至80%的疫苗捐贈予中及低收入國家,不僅大大降低中及低收入國家的確診率及死亡率,更為高收入國提供間接保護,最終有助加速全球疫情終結。
green tech fund cityu
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學者領導的四項研究,早前獲香港環境保護署首屆“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撥款共港幣2,026萬,在項目數量和總資助金額均是全港大學之冠。
super-elastic alloy
金屬一般在加熱時會膨脹並軟化,不過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學者及其他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便首次發現了一種超彈性合金會反其道而行,即使被加熱至1,000K(約726.85°C)甚至更高溫仍能維持剛度(stiffness),更幾乎沒有能量耗損。研究團隊相信,該合金可以用於製作航天任務所需的高精準度裝置。
the leidenfrost effect
鋼鐵和航天工業以至核電廠設施,都需要有效地冷卻高溫表面,但在物理學上,高溫會衍生萊頓弗羅斯特效應(Leidenfrost effect),阻礙液體冷卻高溫表面。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學者領導的研究團隊,最新研發出「結構熱裝甲」,能有效將液體冷卻的應用溫度提升至攝氏1,000(°C)以上,徹底解決266年以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帶來的難題。
Novel Double Helix Yarn Piezoresistive Sensor for Pulse Monitoring
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學者領導的一項研究受DNA啟發,並發現運用雙螺旋結構編織出的紡織品有助解決上述技術困難。團隊更研製出柔性壓阻傳感器來感測人體脈搏的跳動,該傳感器反應快速、受按壓後能迅速回復原狀、而且訊號穩定,有望可用於需求日益壯大的醫療保健市場。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