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專家按不同隔離情況推算香港新型冠狀病毒新增個案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現行隔離措施是否有效成為社會關注重點之一。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一名傳染病數學模型專家推算,本港患者平均在出現病徵後約3.5天被隔離,並以此推算出2月中至3月中期間,本港有機會新增約60宗本地感染個案。

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博士利用數學模型推算本港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發展。他以倫敦帝國學院的模型為基礎,加入不同的參數,例如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平均為5天,及患者出現病徵至被隔離的時間差距等,再作推算。

按中國內地的數據估算,一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如果沒有被隔離,在8.4日之內可以傳染另外2.92人。阮博士首先用數學模型推算出本港於1月18日至2月11日期間可能出現的輸入個案和本地感染數字,然後再比照實際數字,從而推算出患者平均在病發後約3.5天才被隔離。

阮博士然後因應三種不同程度的隔離措施,推算疫情的發展,當中假設有患者已經發病但未被確診。

他的推算結果顯示,如果患者在出現病徵後約3.5天被隔離,並且在隔離期間完全沒有與外界接觸,本港由2月中至3月中期間或會新增約60宗感染個案。不過,若患者在隔離期間仍然維持20%的再接觸率,即他們接觸的人數約為平日的五分一,本港同期的新增本地感染個案推算會急增至約350宗。假如再接觸率增加至50%,本地感染新增的個案推算會高達1,235宗。

考慮到香港有輸入個案以及每個確診個案可以感染2.92人,阮博士擔心香港會有中高至非常高的風險出現社區爆發,視乎隔離的時間及措施執行程度。

阮博士指出,及早隔離患者是預防社區爆發的關鍵。他說:「高風險人士,包括經常接觸陌生人或會進出不同地方者,一旦出現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等病徵,便應盡快求醫及自我隔離。」

至於本地感染人數會否大增,阮博士強調取決於隔離措施能否有效降低高風險人士與其他人的再接觸率,例如即使高風險人士在家居隔離,但如果他們與家人共用洗手間以及廚房,仍無法杜絕傳播病毒的風險。他建議政府檢視現行隔離措施的成效,並嚴格控制患者可接觸他人的機會。

早於一月時,阮博士曾以同一個數學模型推算出,農曆年假期後由內地返港人士如在感染五日後才確診,數周後會衍生達大約60宗感染個案,與本港當時的確診人數接近。

阮博士於2013年在倫敦帝國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系研究傳染病預測模型。加入城大前,他曾於2017年在台灣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從事登革熱研究,並於2003至2006年期間在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從事人類基因組醫學研究,然後遠赴美國杜克大學修讀生物計算學博士。

城大於2018年成立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阮博士是其中一個加入以進行公共衞生範疇研究的專家之一。城大校長郭位教授接受相關評選委員會的推薦,委任阮博士加入城大。

Dr Sean Yuan Hsiang-yu, cityu
阮博士推算出患者平均在出現病徵後約3.5天被隔離,令2月中至3月中期間本港有機會新增約60宗本地感染個案。

 

訂閱電子通訊

 

聯絡資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