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研究顯示正向教育有助改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

 

​現今中、小學生的焦慮或抑鬱情況惹人關注,這些問題與個人心理發展和人際關係有何關係?正向教育在減少學生焦慮或抑鬱方面可發揮甚麼作用?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與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禮賢會彩雲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合辦的「快樂動起來-生命成長計劃」,在去年3月至8月,以問卷訪問參加計劃的300多名9至13歲的兒童,以及200多名12至16歲的青少年,以了解個人的心理幸福感對個人情緒、快樂感及豐盛感有何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中學生的焦慮與抑鬱程度普遍較小學生高。在248名受訪中學生之中及334名受訪小學生,約有三成(30%)的中學生及二成(20.7%)的小學生屬於可能焦慮個案(possible case);有一成七以上(17.1%)的中學生及一成半以上(16.4%)的小學生屬於焦慮的個案(probable case)。
 
此外,更有二成半以上(25.7%)的中學生及約二成(19.7%)的小學生為可能抑鬱個案,而約一成七以上(17.9%)的中學生及一成以上(12.6%)的小學生為抑鬱個案。
 
調查亦同時量度中、小學生的快樂感及豐盛感。受訪中學生及小學生認為個人快樂指數高於5分(7分滿分)的分別有39.6%及47.9%。在豐盛感方面,有41.8%的中學生及52.8%的小學生傾向認同個人生命是豐盛的(豐盛指數高於5分)。
 
研究小組亦隨機邀請參與計劃的29名中、小學生參加為期八節的「快樂大使小組」活動,並再量度他們的心理幸福感、個人情緒、快樂感及豐盛感。每節小組各有主題,透過遊戲、正向活動、體驗練習、人物故事、短片欣賞、小組分享等方式,協助參加者學會認識自己,認識情緒,認識焦慮的源頭和轉化情緒的方法,接納和欣賞自己,尋找快樂和成功感等。
 
參與小組活動後,他們的心理健康質素有明顯改善,包括快樂感(4.17分增至4.53分)、豐盛感(4.35分增至4.83分)、對環境的掌控感(3.49分增至3.95分),以及所感受到來自朋友的支持(10.34分增至12.10分),均有顯著提升。
 
領導研究計劃的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博士表示,正向心理學是一門透過以驗證為基礎的社會科學,包括很多對快樂感、幸福感、品格強項等的研究和理論。她說:「我們希望透過『快樂動起來-生命成長計劃』的正向教育活動,推動學生發展正面和樂觀的生活態度,以減低焦慮、抑鬱甚至自殺念頭,協助他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邁向更豐盛的人生。」
 
研究小組也把「快樂大使小組」的活動詳情製成實務手冊,讓社工、輔導員等輔導專業人士掌握小組輔導之介入手法,幫助有需要的兒童和青少年了解和運用正向心理學的知識及技巧,以管理情緒、解決困難及訂立目標。
 
此外,研究小組認為,要減輕中、小學生的焦慮或抑鬱情緒,提升個人幸福感和豐盛感,可分別從家長、學校、社福機構、政策各方面著手,例如:
·         家長應多與子女分享生活的苦與樂,並了解子女的需要和留意他們的精神健康。在溝通過程中,家長要讓子女有機會表達自己,並藉此互相了解,表達關愛,協助子女自我接納及個人成長。
·         學校可以運用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如:幸福感、抗逆力、品格強項等,舉辦不同課外活動或講座,協助學生更關注心理幸福感及精神健康,推動學生運用個人的優點和強項,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及挑戰。
·         社福機構,尤其是青少年服務單位,可參考計劃的實務手冊及應善用不同社區的資源,為家庭、兒童、青少年及婦女舉辦多元化的活動,讓他們可以在生活中實踐正向心理學的綱要,創造積極關愛的社區文化。
·         政府可擔任倡導的角色,投放資源予社福團體在學校及社區推行正向教育活動或計劃,提升市民的快樂感及豐盛感,減輕抑鬱及焦慮的情緒。
 
「快樂動起來-生命成長計劃」旨在透過一系列的小組活動,協助兒童及青少年建立正面情緒,推動個人積極面對成長的壓力和挑戰,並訂立個人目標,提升個人幸福感,促進他們愉快健康地成長。計劃獲得社會福利發展基金贊助。
 
有關正向教育更多的資料,可參考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正向教育培訓及研究組」網頁:www6.cityu.edu.hk/ss_posed
 
新聞界查詢: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副研究員梁立群先生(電話:3442 2506或9673 1995)
禮賢會彩雲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蔡美芳姑娘(電話:2318 0806)

城大傳訊及公關處梁子儀(電話:3442 6827或9050 7507)

 

你可能感興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