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研究:人工生態組件有效提升海堤上的生物多樣性

黃慧婷

 

Seawalls’ marine biodiversity enhanced by eco-engineered tiles
梁美儀教授(左)和研究人員展示人工生態組件。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化學系環境毒理及化學講座教授梁美儀教授領導的海洋生態學家團隊,利用人工生態組件,成功在香港西面水域提升海堤上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eco-engineered tiles
在樂安排海堤設置的人工生態組件。

 

研究團隊在大嶼山深水角及屯門樂安排的垂直海堤設置了實驗磚塊。這些磚塊按照生態工程及有助生態環境的原理製造,每塊磚均有罅隙及溝槽,為海洋生物提供微棲地;並有陰暗部位,可減低磚面於潮退和夏天時的溫度,解決現有海堤過熱的問題。

此外,研究團隊以雙殼貝類種植法,在一半的磚上種上本地石蠔僧帽牡蠣,以較天然的方法來增加棲地複雜性。實驗結果令人鼓舞,罅隙深達2.5至5厘米的磚塊在陰暗部位出現的物種數量,比外露壁架部位多出兩倍。相對沒有罅隙的磚塊,這些有罅隙的人工生態磚塊能承載更多的物種(增加了19–51%)及生物數量(增加了59–416%),兩組數字亦較平滑的海牆為高。種有石蠔的磚塊吸引了新的石蠔在磚上生長,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形成健康的生態系統

梁教授指出,在磚塊加上罅隙以增加表面複雜性,能提供較多的遮陰地方及使磚塊表面溫度下降,令螺類及帽貝等更多不同物種在其上生長。團隊的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海洋污染簡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發表,論文題為「提供庇護棲地及種植本土雙殼貝類可提高垂直海堤的生物多樣性」。

梁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清楚顯示,通過人工生態組件令棲息地變得複雜多樣,能夠有效提升海洋生物多樣性。這項技術可應用於香港現有的所有海堤。」

eco-engineered tiles before and after deployment
人工生態組件的原貌(左),和置於海堤12個月後(右)的情況,可見有不少生物例如螺類及帽貝等物種依附在上面生長。

 

研究團隊獲香港特區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資助,在馬料水、西貢及屯門的垂直及斜坡海堤進行多種人工生態組件測試,包括磚、面板、潮汐池、鎧裝組件及蠔殼籃。本港持續填海發展,在海邊建設的海堤缺乏遮蔭及儲水,於夏季午間潮退時會變得溫度極高,不宜海洋物種棲息,而人工生態組件可改善這種不利的生態環境。

梁教授的研究屬「全球海港研究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在倫敦、三藩市及悉尼等全球14個海岸城市設置相同的實驗磚塊,研究為期12個月。結果顯示,各地情況雖略有差異,但各地設置外型複雜的磚塊,均能提升在其上生長的海洋無脊椎動物之多樣性。

研究也發現在緯度較低的地區,磚塊的複雜性對提升不同物種的整體數量及移動軟體動物的數量最具影響力。在緯度較高的地區,固定不動的無脊椎動物對磚塊的複雜性則有較大反應。有關研究結果最近於期刊《全球生態學及生物地理學》(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上發表,論文題為「關於在海洋設置人工生態組件複雜性與生物多樣性關係的全球研究分析」。

梁教授領導團隊的協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共同為全球海港研究計劃作出貢獻。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