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對中國民族政策的批評是否有理?

鄭智友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臧小偉教授1月20日主持「校長講座系列」的最新一講,他指出中國亟須改變其民族政策,以改進少數民族事務的管理。
 
中國正式確認的少數民族有50多個,臧教授回顧了政府對於這些民族的政策,指出在處理少數民族事務方面,中國僅達到應有的國家行為之最低標準而已。
 
臧教授說:「在維護少數民族權利方面,中國政府的政策落後於全球趨勢。」他的演講吸引了眾多聽眾,大廳內座無虛席。
 
演講的內容集中於兩個重要問題:中國有否一套完善的少數民族權利制度?西方有否權利來批評中國民族政策?他在演講的結論中提出,中國尚無一套足夠完善的少數民族權利制度,而西方對中國民族政策的某些批評是有道理的。
 
中國的少數民族數量眾多,因此少數民族的權利是十分重大的問題。經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中的少數民族人口僅佔總人口之8.4%,相對稀少;但若按人數計算,則其人口合計約達1億零5百萬人。
 
臧教授說:「這個合計人數,僅低於巴西、孟加拉、印度、印尼、尼日利亞、俄羅斯、巴基斯坦、美國等國家的人口,以及中國的漢族人口。」臧教授的新著Ethnicity in Chin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中國的少數民族概況與少數民族政策剖析》)將於下個月出版。
 
他說,問題是這些少數民族之中有些人感到本民族的語言、社會、文化等身分特性受到威脅,自認為被迫採取暴力行動,從而造成某一程度的動盪。
 
臧教授說:「近年來,國際社會日益關注中國的少數民族群體,因為中國國內多次發生大規模少數民族動亂及暴力事件,促使大家去檢討中國的民族政策。」   
然而北京一直堅稱,中國的民族政策大力促進文化互適互滲,鼓勵少數民族最終與漢族同化而融入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因此認為西方對中國民族政策的批評是無理的。如此態度的部分原因,是中國不容許干涉其內部事務。
 
臧教授說,中國政府聲稱自己無論如何已為本國少數民族做了很多好事;聲稱其民族政策屬於內政,不容外國勢力批評;並指責西方無資格批評中國,因為其自身的種族歧視弊端叢生。
 
不過,臧教授指出,近年來,國家主權及負責任的國際行為等準則,在冷戰結束的1989年之後時代中,已漸次喪失理據而無法令人信服。上述準則包括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內政,可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現代歐洲國家體系即奠基於這項合約。
 
他說,在當今的國際體系,少數民族權利屬於人權,應受制於國際規範,並不局限於國家的司法管轄,這不是說中國政府沒有關於少數民族事務的合理法律架構,也不是說它沒有採取措施減少民族之間的不平等。問題通常更多的是與文化有關。
 
「與推行少數民族平權行動及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比,在保護他們的語言及宗教方面,成效不大,態度亦未夠明確,」他說。
 
臧教授指出,為了中國的利益,為了營造更和諧穩定的社會,中國政府須為少數民族作出更多努力,例如給予他們較大的宗教信仰自由、較大的民族區域自治權。此外,漢族官員應學習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擴大任用少數民族幹部的比例,較多肯定少數民族的貢獻,這些措施將大有助於緩解緊張局勢,增進雙方互相了解。
 
他說:「現有的民族政策已過時,但我堅信,在人權、多元文化、社會多元化、民族自決方面,中國正朝正確方向前進。」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