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疾病與過敏症的成因何在?

鄭智友

 

我們是否有點過分追求衛生?法國著名學者Jean-François Bach 教授11月6日在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主持講座時提出了這個問題。
 
Bach教授以「自身免疫疾病與過敏症的成因何在?」為題,在演講中探討自身免疫疾病與過敏疾病的成因。他說,工業化國家的傳染病逐漸減少,同時第一型糖尿病與多發性硬化症等免疫功能紊亂疾病卻逐漸增加,目前已有相當有力的證據表明兩者有因果關係。Bach 教授現為法國自然科學院常任秘書,亦是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Bach教授詳細解釋了上述「衛生假說」。該理論認為,在西方國家,以及近年來在發展中國家,自身免疫疾病與過敏疾病的發病率都在上升,原因是傳染病發病率不斷下降。他還提出,一個人腸道內的微生物群會影響到身體是否容易患上某些自身免疫疾病與過敏疾病。
 
演講一開始,Bach教授就指出,過去三十年來,全球罹患多發性硬化症和哮喘病等自身免疫功能紊亂疾病與過敏疾病的人數激增,尤其是在所謂發達國家。
 
他說:「遺傳學確實有助於解釋爲什麼某些人容易患上這類疾病,但是環境因素也很重要。」
 
一方面,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結果顯示,雙胞胎逐漸長大成人,雙方都患上某些自身免疫疾病與過敏疾病的概率都會隨之上升,這說明了基因的影響。
 
另一方面,對英國的南亞裔移民所作的研究結果表明,環境因素亦會發揮作用。Bach教授舉例顯示,這些移民初來英國時,似乎對某些自身免疫疾病與過敏疾病有某種抵抗力,但他們的子女或者孫輩後代多年後似乎會逐步喪失這種免疫力,這說明環境因素也會產生影響。
 
基因組學等新興領域的研究結果,使自身免疫疾病與過敏疾病的成因更顯得複雜。目前已經查明的是,可能引起某幾項此類疾病的特定基因,與可能引起另幾項疾病的基因互有重疊。例如,疑似令人罹患腸道易激綜合症的基因,可能與另一種疾病的致病基因有密切關聯。如此一來,科學家就要面對基因與疾病之間因果關係縱橫交織的局面了。
 
然而Bach教授說,日益明顯的是,腸道內的微生物群(正式名稱為「腸道內菌群」)與基因及環境有極其複雜的關係,但對於基因、環境、細菌三者之間縱橫交織的相互作用,科學家的了解仍處於起步階段。
 
Bach教授認為,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個方法是提高人體內免疫系統的容忍度,而非迫使病人接受免疫力抑制劑治療。近年來,已有部分醫生樂於選用這個方法,用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等自身免疫疾病。
 
Bach教授說,即使一群人所處的環境十分相似,但有的人生病,有的人健康如常,這使得我們對此問題的了解愈加複雜。他說:「因此我們必須找出對人人都有幫助的療法,提高免疫系統的容忍度就是可以考慮的途徑之一。」
 
他認為,另一個途徑是仔細考察其他療法,尤其是從所謂「衛生假說」的角度去尋找。該理論認為,令人患上某些疾病的病毒,日後或許有助抵禦其他致病因素,情形就好比接種了病毒製成的疫苗之後就可獲得保護。
 
按照「衛生假說」的說法,兒童在發育時若不接觸傳染病的致病因子及寄生蟲,成年後就較容易患上過敏疾病,因為其免疫系統未經過自然的發育。
 
Bach教授說:「我們可以做的,也許是參考傳染病使人增強抗病力的情形而設法找出多種療法;同時使用合成材料,使之像傳染病激發出抗病力那樣,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應,卻不使人體真正遭受傳染病的傷害。」
 
署理校長林群聲教授為講座致歡迎詞,他稱讚「法國–香港傑出講座系列」為城大增強了學術氣氛。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副總領事Lilas Bernheim女士在講座開始前致詞,她感謝城大的傑出教授菲立普希阿雷教授在2005年設立這個系列講座,而且多年來努力促成多次類似的演講。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