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談高等教育國際化

胡幗欣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在一個講座上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只要求學生會說英語,交談的實質內容才最重要,而國際化的同時也應了解自身的文化,並提升個人的修養。
 
郭教授9月7日應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和亞太台商聯合總會邀請,為「人文沙龍」講座擔任講者,闡述他關於「我們離國際化有多遠?」這一議題的真知灼見。郭教授的演講徵引許多古今中外事例,題旨顯豁而又趣味盎然,令與會者大感受益。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世界大趨勢,本港各大學正努力向國際水準看齊。郭教授說,他在美國從事教研工作30多年,發現美國人常認為東方人不擅溝通,是因為英語不夠好,但其實語言熟巧並不是國際化的首要條件。
 
郭教授強調說:「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溝通的內容;只要言之有物,無須堆砌華麗的詞藻。」
 
他舉例說:「美國許多著名的華人學者講英語都不是特別出色,但言之有物,同樣可以備受尊崇;孔子是山東人,他的『山東腔』並不見得容易明白,但他帶領學生周遊列國宣揚儒家思想,我們未見歷史記載有人埋怨他的語文不好。」
 
他認為,言語文字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更能觸動人心,因此在追求國際化的同時,還應該加深了解自身固有的文化。他說:「中國人應該深入了解和審視中國文化,不斷提升文化素質,把國際化建基於自身的文化上。」此外,推行國際化,需要養成實事求是的精神、就事論事的習慣。
 
在高等教育界推行國際化,就是要使教育的內容達到國際的規範和標準,亦即教學應當與研究相結合,令教學相長。郭教授說:「美國大學的教授認為,教授教書是理所當然的事。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一日千里,教授若不做研究,就會令教學內容落伍。高等教育國際化,就要求大學的運作達到教研並重、研究與教學的追求合一。」
 
他還認為,教授的課堂講授應當注重啟發思維、指點門徑,而不必講述學生自己可以獲得的知識。
 
這次講座由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李應平女士、亞太台商聯合總會總會長潘漢唐先生主持,出席者共150多人,包括城大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講座教授張隆溪教授、城大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