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院士講論辛亥革命對思想、學術、文化的影響

馮美玲

 

今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特邀台灣中央研究院(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院士為「城大傑出講座系列」擔任主講,以「觀念的勢力 — 辛亥革命的思想史意義」為題,論述辛亥革命對思想、學術、文化的重大影響。

城大學務副校長李博亞教授與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利大英教授為聽眾介紹了王院士,副校長(研究及科技)駱恪禮教授亦出席了講座。王院士專研明清至近現代中國思想史、學術史和文化史,2004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教授致詞時說:「城大設立傑出講座系列,旨在邀請世界各地的傑出學者前來講學,推動探索與創新;王院士學術研究成就卓越,正好代表了這種探索、創新精神。」

王院士開宗明義,首先指出「觀念的勢力」始見於梁啟超的文章。這一說法生動表明,思想觀念在特殊的歷史時刻有多麼強大的力量。

「截至辛亥革命前,中國皇權已存續了二千多年,雖經過多次改朝換代,幾乎從來沒有人提出取消皇權;對百姓來說,皇帝就是政治、宗教、道德的中心,」王院士說。他指出,這一觀念經常表現在小說和戲劇中。「到了1911年,這個延續了二千多年的制度突然崩潰了,所產生的影響遠不止於政治領域;政治是一個介面,它會改變文化和思想,影響非常廣泛。」

他分析說,觀念的勢力要跟整個時代配合才能發揮影響。「一些對辛亥革命有影響的書籍,如《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略》等,早在1840年代前已出現,但並未促成推翻滿清的想法。直到清朝衰弱,國人認為不反清就會變成亡國奴,書中的思想跟形勢配合,猶如火柴點燃火藥庫,這些書就成了鼓動反清的重要材料。」

辛亥革命成功後,舊文化舊思想失去依靠,主因是廢除科舉,完全改變了讀書人上升為社會精英的方式和渠道。所以胡適曾說,不廢科舉,白話文運動就不會成功。此外,新成立的南京政府短期內即推出超過30項適應現代社會的新政策,用政策落實了原來只是思想宣傳的觀念,並以制度的力量向全國推行。從此學生不必讀經書,不再拜孔子,「整個傳統文化頓失所依,」王院士說。

辛亥革命也導致舊有的宇宙論及倫理秩序崩解,因此王院士形容辛亥革命是「思想方向的轉軌器」。雖然舊思想不會立刻消失,但已從核心位置被推至邊緣,新思想新價值獲確立為主流、核心。

辛亥革命與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革命不一樣,它不僅帶來了新國體(也即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並催生了新文化運動,實在值得多加探討,王院士說。

王院士於1985年進入中硏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後來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歷任中研院副研究員、研究員,2005年起擔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同年獲選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王院士曾任台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處處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並兼任中興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