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教授為藝術節增光 令巴赫樂章與數學共舞

鄭智友

 

兩位蜚聲國際的新媒體藝術家設計的一件互動藝術創新裝置,將為今年第39屆香港藝術節帶來巴赫樂章和數學的美妙結合。

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創意媒體學院院長兼媒體藝術講座教授邵志飛教授貝恩特.林特曼教授攜手創作的互動裝置作品「巴赫音樂的立體視覺世界」,為香港創意媒體藝術的發展開創新里程。

兩位大師的作品是香港藝術節「加料節目」中「巴赫全方位」系列的部分內容,而「加料節目」包含多種多樣的活動,旨在為藝術節的主體表演節目錦上添花。

據主辦單位介紹,這是香港藝術節首次展出數碼媒體互動裝置作品,該作品在六週的藝術節期間將置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堂展出。預計屆時將有逾七萬人次參觀文化中心。

這件互動3D數碼影音裝置取材於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藉助電腦軟件將巴赫創作樂章的過程直觀表現為視覺形象:隨機選出的一個個3D圖形不斷地浮現、移動、變形而組成一個動態結構。作曲家巴赫好似建築師,他聚精會神於一組組音符的建築模塊,使之和諧匹配以生成一個整體,而後進入譜寫樂章的階段。觀眾可按動電鈕,從五個基本群組之中選擇建築模塊,這些代表音樂結構的模塊隨即生長演化,在一幅巨型3D屏幕上投射出變幻莫測的奇異影像,令人渾然忘我陶醉其中。

邵教授於2009年加入城大,他指出現今數碼媒體的一大特色就是互動:「這表現視像遊戲越來越受歡迎,並將成為新興創意產業中的要素之一,在香港甚至全球,都是如此。」他說,互動的目的,就是要在藝術作品與觀賞者之間建立全新的互動關係。

邵教授和林特曼教授的作品,最初是為「烏托邦狂歡」的表演而作的,當時是2002年,一隊比利時早期音樂組合在柏林表演。「那場表演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多重聲樂,其數學般精確的複雜變換結構,與我們的數碼生成動感建構形式正相吻合,」邵教授解釋說。

「香港舉辦藝術節,令我們有機會改編那件作品,使之可用於演繹巴赫的音樂。這個互動裝置簡稱『烏托邦素描』,點明它不僅具有數碼影像的摹描性質,而且能以電腦科技演繹出巴羅克風格的文藝復興時期烏托邦理想境界,展現數學般精準有序的音響和形象如何構成和諧的宇宙,」他補充說。

邵教授自六十年代以來一直是創意媒體藝術界的先鋒,曾創辦德國卡爾斯魯厄ZKM媒體藝術中心,且為其首任總監;2003年獲澳洲研究理事會聯邦基金資助,與伙伴創辦悉尼新南威爾斯大學iCinema中心,並擔任總監;現時兼任城大互動視覺及體現應用研究室總監。

林特曼教授為實時電腦圖像藝術家及科學家,其研究重點是互動系統及衍生系統;自2005年起擔任德國卡爾斯魯厄的ZKM媒體藝術中心之視覺媒體中心主管,並任卡爾斯魯厄的設計、媒體及藝術州立大學教授。

邵教授和林特曼教授的裝置作品將於2月18日至3月26日,每天由上午9時30分至晚上10時30分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展出,使用的巴赫B小調彌撒曲錄音是萊比錫聖多馬少年合唱團提供的,而該合唱團亦將於3月19及21日晚上8時在香港文化中心為藝術節表演該樂曲的一個早期版本。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