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沙龍探討媒體對現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劉靄欣

 

記者採訪新聞、記錄時代,但新聞與政治關係密切,記者可能身不由己介入政治。「媒體和權力結構的關係就像跳探戈舞,領舞的總是權力結構,跟舞的總是媒體,領者和跟者配合起來才跳得起舞,」文化沙龍講者、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李金銓教授對兩者之間的微妙關係如此比喻道。

李教授以「記者與時代之間:以蕭乾、陸鏗、劉賓雁為個案」為題,為城大文康委員會1月27日舉辦的文化沙龍擔任主講,與來自內地、香港、台灣的電子與平面媒體、學術界、政府等嘉賓,探討記者、報館、時代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大時代下記者「最大的可能性」。

李教授選擇有過輝煌新聞生涯的《大公報》蕭乾、南京《中央日報》陸鏗及《人民日報》劉賓雁為例,試圖「從一粒沙看世界,透過『非常態』的個案比較,彰顯『常態』,揭示報業範式」。他指出,個人和時代是交光互影的,三個個案中的記者,在現代中國不斷捕捉新聞,不斷捲入政治鬥爭最高層的風暴。他們不但寫在時代的邊上,有時候更寫在時代的中心點上。

同是「後五四」的人,三人的年齡差距6至15歲,經歷了共同的時代背景,摒棄舊禮教的束縛,受新文化的洗禮,處在國家存亡、社會動盪的關頭,嚮往西方(英美蘇)的進步,企圖以新聞這個新興行業實現個人的英雄情懷,為民請命。「他們不啻再現了這幾十年的時代精神,每每必須在時代變化的時刻選擇一條安身立命之道,並承擔這些抉擇的後果,他們的心曲是個人與時代的糾葛。」

李教授逐一簡介三者相同背景下的新聞生涯,有平行、也有交叉。三者從民國走到共產中國,在1957年的歷史時刻曾經相會,無一倖免經歷了文革的磨煉,前後被奪筆22年;1979年平反後,他們再度走上不同的道路。當時已年屆70的蕭乾脫離新聞界,選擇進入中央文史研究館;陸鏗在海外開闢新聞天地,敢言的他開始介入政治,並曾在2001年出書《別鬧了,登輝先生!》;劉賓雁重回新聞行業,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報告文學家,但很快便流亡海外,至死還在追求社會主義的理想。

李教授透過闡述三人的意識形態,指出個人信念與報館彼此有分有合。他認為,政治標籤必須放到相對的語境中理解才有意義。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上,《中央日報》是右派,《人民日報》是左派,《大公報》則是中間派。「但有趣的是,以這三個記者而論,陸鏗信仰民本主義,在《中央日報》裏比社評立場向中間靠攏一些,算是『中右』,後來甚至和報館分道揚鑣;作家型記者蕭乾受到西方自由主義的薰陶,在《大公報》裏比社評立場左一些,算是『中左』;而劉賓雁崇拜馬克思主義,他效力的報紙《人民日報》自然是左派,但他在報社裏卻是有名的『右派』記者,最後以『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罪名被開除黨籍。」

李教授希望藉討論三個個案代表的時代意義,為了解中國現代新聞史帶來啟示。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精彩演講,場內眾來賓紛紛提問,討論氣氛非常熱烈,令與會者對新一代媒體教育、記者專業性、中西媒體結構與記者的使命感和承擔的異同、與社會時代的關係等題目,產生更深刻的反思。

主持人兼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暨文康委員會主席鄭培凱教授及城大比較文學及翻譯講座教授張隆溪教授,均表示支持李教授把「時代與記者之間」的文章編寫成書出版。「這對中國新聞學很有意思,因為有太多內容可以講,太多材料可以寫,」張教授說。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