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探討流動通訊與亞洲現代化

鄭智友及何秀蓓

 

由香港城市大學英文與傳播學系主辦之「流動通訊與亞洲現代化國際會議」,於6月7至8 日在城大舉行。這次會議匯聚了21位來自歐美和亞洲各地的學者,一起討論流動通訊如何反映及重塑社會的問題。是次會議標誌著城大致力加強在國際上的角色,以及其對亞太及以外地區學術研究的貢獻。

 

流動電話自面世後,迅即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這種現象在過去十年來引發了不少熱烈的討論,學者亦嘗試探討流動電話在社會、文化及經濟層面的角色。然而,目前的研究皆以西方的現代文化理論作主導;相對之下,迄今甚少研究探索過亞洲的流動通訊使用情況。

 

是次會議的主辦者之一、城大英文與傳播學系副教授練美兒博士說:「到底這些西方理論是否足以解釋亞洲的流動電話使用模式及其引發的社會變化,至今仍是一個未有定案的重大議題。」

 

有見及此,英文與傳播學系特舉辦是次會議,目的有三方面:探討及比較亞洲各地使用流動電話的經驗;進一步充實有關流動通訊與社會互動模式的理論;以及透過了解亞洲的流動電話使用現象,來檢討有關現代化、全球化和文化的一般概念。練博士指出:「簡而言之,我們希望知道亞洲各地人民怎樣透過發明、生產、採納和使用流動通訊科技,來摸索和開拓他們本身的現代生活。」

 

城大的學者在新興的傳播學領域上從事了不少專門研究,英文與傳播學系兩位學者分別在是次會議上發表演說:練博士分析南中國的外來民工使用流動短訊交換工作信息、並藉此開拓另一社交空間的情況。

 

另一位副教授何舟博士則探討流動電話在中國由個人通訊工具發展為集體傳訊渠道、流動信息的內容規範及政府的監管,以及流動信息對中國日益多元化的發展所扮演的角色。

 

這次會議匯聚了來自澳洲、孟加拉、法國、香港、印度、意大利、日本、荷蘭、菲律賓、新加坡、南韓、越南和美國的學者,一起討論流動電話如何反映及重塑社會對以下事物的定義:公共與私人空間、工作場所與家居、性別角色、青少年期、個人身份、性觀念、政治參與、禮儀以及社會規範等,並審視圍繞此等問題的研究成果。


不少與會嘉賓都對會議評價甚高。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Jonathan Donner博士稱:「今次會議標誌著我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加深了解流動通訊在全球急速擴展所帶來的社會及經濟影響。」來自意大利的 Leopoldina Fortunati教授亦表示,是次會議標誌著流動科技與文化研究一個新里程:「這是首次就一些公開辯論中經常提及的概念,如現代化和個人化的涵意,作出學術性的討論,它們在西方及亞洲文化裡的闡釋可能差別甚大。」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