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行

 

各位同事:

三月底,應上海交通大學之邀,我率領城大代表團到訪上海。代表團成員包括常務副校長唐叔賢教授、科學及工程學院院長王世全教授、商學院院長陳乃九教授和對外聯絡合作處處長朱國斌博士。這次訪問邀請,原是上海交通大學於2002年發出的,因去年爆發的沙士及其它情況而推遲。今次訪問一方面讓我們感到鼓舞、另一方面亦覺得發人深省。

濶別兩、三年後的上海,又比以前更璀璨耀目,成就更加驕人。上海整個市容不單比以前更具大都會的色彩,市民也明顯地比以往富裕多了。

這裡,讓我稍為離題,先談談我的個人感受。我第一次到上海交大是1948年,當時我還是個小學生,我的一個長輩在上海交大擔任冶金工程學教授。那時,上海交大的校園座落於上海市中心西面的徐家滙區。1950年代,上海交大的大部分學系都遷移至西安,包括我長輩執教的學系在內,辦成了現今聞名的西安交通大學。1970和1980年代,我還在美國教書時,又多次到訪上海,上海交大經歷了一個復興和擴展期。同期間,上海交大在上海近郊的閔行區着手興建新校園,建造了一批新大樓和開辦了一批新學科,包括商業管理和我的本行—生物醫學工程。但無論發展如何令人刮目相看,當時的上海交大在校園規模和學術氣氛上仍然不能與我在北美任教的大學相提並論。

1997年,我以城市大學校長身份正式訪問上海交大。當時上海交大在閔行區的校園已經令人印象深刻,但大學亦開始着手申請另外一大片土地,以應付日後擴展的需要。我對上海交大的成就和遠見都深感讚賞。也是在這段時期,城大與上海交大建立了初步合作關係,主要是合辦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而三年前,我再次訪問上海交大,雙方討論了一個建基於互補優勢的合作計劃,當時大家都抱有誠懇的意願,條件也近乎成熟,雖然最後沒有簽署任何協議,但是我們維持了一項非常全面有效的合作項目,包括他們協助我們挑選和培訓獎學金學生。

今年三月底之行,我們發覺上海交大在朝向優秀大學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校園裡不單增添不少新建築物,大學更招攬了一大批剛從海外回歸的中國學者,而校園也洋溢十分濃厚的學術氣氛。世界各地不少著名大學都考慮前來與上海交大開展合作和學術交流計劃。由於是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我們這次在交大受到了殷勤的禮待。我向上海交大的領導層和資深教授表示了城大對雙方深入合作寄予厚望,但我們也要對所能辦到的抱着務實的態度。上海交大的領導也懷著同樣的務實精神,坦白地說出願意與我們合作的一些範圍。前景是光明的,但具體情況尚待日後擬定。

上海之行也頗發人深省,因為我們發覺城大與交大的相對優勢在過去七年裡已有改變,內地的總體高等教育形勢已起了急劇的變化。從2002年起,當我們的精力和注意力被削減資助等問題所纏擾消耗時,內地的高等教育系統,無論從總體上看,還是從上海交大來說,都在步履輕快地向前發展,形成一個龐大而多樣化的、日益擴張的事業系統。目前,這個系統包括一批國家重點大學、省立大學,與海外合資的新教育機構和私立大專院校。這些發展都將對國家有利,提高人民生活質素作出貢獻。

坦率地說,上海交大過往幾年的發展速度確實比我們快。上海交大的領導毫不掩飾希望20年內晉身成為國際知名大學的決心。但我們不應就此而灰心,因為城大亦取得了自己的發展。我們仍然擁有一些上海院校或其他內地院校所沒有的優勢,這是他們知道的。我們應仔細思考如何以及在哪些方面與他們合作。如果想在和平崛起的中國大地上留下印記,我們需要認清形勢。我希望城大能在這偉大的歷史過程中扮演積極角色。如果我們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或是過於貶低我們的優勢,那麼我們便會錯失良機,也無法實現我們要成為亞太區優秀大學的志向。


 校長及大學講座教授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