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合作 由此開始

 

各位同事:

 

一月初,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給予城大的新角色說明中,明確地指出城大應「積極與本地、亞太區以至世界各地高等院校建立『深入合作』,促進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

 

究竟深入合作所指是甚麼?應如何達成?讓我談談我的初步看法。

 

我認為深入合作應從城大做起。我相信城大裡學院與學院、學系與學系之間的合作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無論是在合辦課程和共享資源上,都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也更有效的選擇。現時不少學系開辦某些課程的目的,往往是多著眼於保障或增加自己的資源,而少考慮為學生提供更多優質的教育機會。我希望同事們都清楚明白到,大學的存在以學生的教育為首要目的,如果我們不能善用資源,更好地教育下一代,那麼我們就是辜負了社會對我們的資助與期望。

 

教資會公布新一輪的院校角色說明時,提議在2005-08年的撥款中預先扣起一成,用作獎賞那些與院校角色相符的工作表現。另外,它亦建議撥出額外資源鼓勵一些能增進院校深入合作的舉措。在制定日後的部門預算時,我亦會向大學的財政預算委員會建議採取同樣的措施,鼓勵各學系和各學院之間展開更廣泛更具效益的合作。

 

在香港,我們亦應與一些在學術領域上能與城大互為補足的院校開展合作。在未與有關院校核證之前,我想最少有四所院校是有條件與城大互通課程、共舉科研和減省行政開支的。首先,最方便也最明顯的是位於我們毗鄰的浸會大學。我們的學生們可以修讀浸會的文學、哲學和歷史課程,這些都是城大本身較少開辦、亦不準備擴展的科目;而浸會的學生則可以修讀我們的理工、法律和創意媒體等方面的課程,這是最容易做到的合作。共創新課程、發展兩校間跨學科領域則是院校合作的另一層次。再者是理工大學,雖然理大與城大在學術發展上各有側重和專長,但背景相同,而最近兩校的角色說明又是如出一轍,所以有較多的合作前景。再其次是科技大學,它與我們的大科目相近而聚焦點則不同,如果能在教學及科研方向竭誠合作,在資源共享及增加能量等方面必有益處。最後是香港演藝學院,我們的創意傳媒學院學生可以選讀他們的表演、電影和其他課程,享受更多姿多釆的藝術教育。而他們的學生及教員則可以從我們的科技力量得到好處。我相信城大與這幾間院校距離都不遠,互補性很強,應有廣闊合作空間。

 

跨出香港,城大應與內地的某些院校建立更緊密的合作,例如合辦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共同從事研究,另外也可以考慮開設一些培訓班。

 

在國際上,教資會強調院校與外地大學合作是為了強化香港高等教育的樞紐作用。我想這個提法將得到廣泛的認同,特別是要發揮和加強香港作為中國南方國際城市的重要角色。就正如城大20周年校慶口號所提出,城大如要積極履行「國際都會的城市大學」角色,那麼我們要努力開拓與全球各地大學的聯繫;不單是那四個最主要的英語教育大國—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洲。誠然,這幾個「傳統」地區內的大學,仍是我們拓展國際聯繫的主要對象,但我覺得,城大的國際合作應有更恢宏廣闊的視野。

 

在這方面,城大是踏出了穩健的第一步。我最近剛從探訪三所世界著名歐洲大學回來,它們是:巴黎第一大學(索爾邦)、位在倫敦以工程與科學(和醫學)聞名的帝國學院和比利時的天主教魯汶(Leuven)大學。城大與巴黎大學(索爾邦)簽訂了一個學生交流協議,與其他兩所則探討了合作研究的可能性。

 

我有一個「職業癖好」,那就是往往乘出外訪問之便,利用自己的假期和費用,訪問一些當地的大學。去年新春假期,我到印度訪問了一批以培養工程和資訊科技人才出名的科技學院。今年春節,我在歐洲回程路上自費到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訪問了全土耳其學生錄取分數最高的Bogazici(Bosphorus)大學,並與該校的學術副校長就有關教員和學生的交流達成初步協議。我相信,香港要成為一個國際城市,我們的大學就要設法與全球各地——特別是在「傳統」地區以外——的優秀大學建立聯繫。

 

中國人說:「猴年大吉」。因為猴性很急,“急”與“吉”同音,故稱之。我相信2004年——城大的20周年——將會有許多事等著我們起步。而深入合作,是教資會和社會對我們期望的一部分,我們應在猴年急忙地開展,也吉祥地發展。

 

 

張信剛

校長及大學講座教授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