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質素更上一層樓

何圻光

 

未入正題之前,首先要交待一些背景及作出少許澄清。《靈機》之前報導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趁檢討本地高等教育之際,有意將現有的轄下七所大學區分劃為教學型及研究型學府(見《靈機》208期),該項建議在高等教育圈子內引起不少回響及關注。

 

我們亦知悉城大的一群教授最近透過報章廣告及文章表述他們的見解。他們不贊成把大學分為「研究型」及「教學型」,恐怕會因此扼殺院校間的良性競爭及將城大不公平地歸入為教學型大學。因此,當《靈機》準備在今期報導有關本科生教育的最新發展時,我們絕對不希望被誤解為自覺地或非自覺地參加了此次的「風波」。正如校方多次強調城大是以「兩條腿走路」為發展方針,我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同樣表現出色。其實,大學出版事務處過往一直把有關研究工作的「新聞」盡快向校內外人士報導,這些包括有關研究撥款增長《今日城大》第14期)、學者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殊榮(《今日城大》第13期或過往多期的《靈機》《城大校訊》)。今次我們的意圖是把近期本科生教育的一些新進展及意念──關於質素保證、課程改革及宿舍生活等──整理一下,向同事及各位匯報,好讓大學對下一個五年度策略性規劃有較全面的鳥瞰。

 

質素保證

副校長(教育)高彥鳴教授說,他未來幾個月工作重點的之一,是準備明年四月舉行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第二次教與學質素保證程序評審。該評審每六年一次,對象是教資會轄下所有的學院,目的是評估各院校在履行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教與學工作的成績。教資會早前已通知各院校是次檢討的範圍、評核的準則及有關的行政安排。是次審視將循五個方面入手:課程設計、教與學程序的設計、學生對教學評核的設計及其結果的運用方法、質素保證的執行及對質素教育的資源投放。評審小組將著眼於保證及提升教學質素的程序,亦即是質素教育的工作(qualityeducationwork),而不是單純教學工作本身的優劣。

 

而明年的評審將首次加入檢視城大的研究生及持續教育兩個新範圍。小組由11人構成,由教育統籌委員會前主席楊紫芝教授率領,屆時亦會巡視圖書館學生發展處等支援部門,了解它們的工作和角色。大學需要在十月前提交一長20頁的自我評估報告,作為評審過程的第一步。高教授強調,整個評審的結果會影響日後院校的撥款分配。

 

1997年1月,當教與學質素過程評審小組第一次來臨城大視察時,他們對本校的質素保證機制及程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予以高度的評價(見《靈機》第163期,1997年7月號)。高教授說:「我們不應自滿,但我們亦不應將下次的評審看成為一次考試,反而要把握機遇,趁此重新檢視本校的質素保證機制,力求更上一層樓。」雖然我們上次取得不少好評,但自1997年至今已有一段日子,期間亦經歷了不少變化。1997年,我們仍是一所年青的大學,今天已具日漸成熟的雛型。這些變化之一,是我們已由學科課程為本的模式轉變到今天的學分制,以往質素保證的權責大部份掌握在教務會的手裡,但今天此等責任已下放到各院各學糸的身上,因為他們才是各個課程學科的最終決策者。高教授說:「但這並不表示以往所採用實行的那一套,今天一概不適用,只不過是我們要趁機在新方向下把整個現狀重新檢視一次,如若有需要,在某些規條及程序上進行小規模的修補。」最近,教務會已通過一份有關文件,修改教務規例的某些部分,以便更符合學分制的要求。例如,隨著大學的發展愈趨成熟,校外考試委員的角色亦起了變化。城大今天已有自我學術評審的能力和地位,跟成立之初時動輒要向外求助的局面有所不同。那麼,在學分制下校外考試委員究竟是扮演評卷員、學術顧問抑或其他角色的問題,便需要重新考慮。校方已將此問題的決定權在符合大學的一套通用的準則前提下放至各學院及學系。

 

為了讓大學對下年的評審做出更好的準備及改善各級員工對此問題的溝通,高教授已成立了一校內教與學質素保證程序的網絡,由一個30人的負責小組牽頭,小組成員來自各學系/學部及某些學術支援部門,例如研究院、中國文化中心及英語中心,代表來自不同的級別,並有豐富的教學工作經驗,大部分是前線教學人員,部分長期在學系或基層參與教與學的支援工作,其他則有曾參與六年前評審的經驗。高教授說:「小組將取代正規委員會的職能,一方面它將有關評審的最新資訊帶回系內的同事,另方面亦負責將校內教與學的最佳典範及經驗向同事推介。」小組已召開了一次會議,並準備成立一個專門的網站,匯報評審的安排及介紹校內教與學的成就。

 

改善收生的素質

一月底及二月初,本港不少報章提及政府有意放寬招收非本地大學生──主要是國內學生──的限額,由現時所佔學士課程一年級生整體數目的2%提升至4%。政府亦鼓勵大專院校提早取錄中學會考成績優異的中六學生,上限是同一數目的2%,作為「拔尖」的舉措之一,同時亦擴闊大學收生中「非聯招考生」(Non-JUPAS)的比例,好讓大學生來源更趨多樣化,校園生活更趨多文元化。現時城大並沒有耗盡非本地學生的限額--這相等於約2,300名學士課程一年級生中的45名,跟其他本地大學情況相同,非本地學生只佔相關的整體學生人數1.6%。但城大已積極準備在國內增收一批自費學生,特別是來自鄰近珠江三角洲地區。去年11月,校長率領一個城大高層代表團走訪珠江三角洲五天,其中一個任務是了解招收內地學生的潛力,結果得到的訊息相當正面。

 

高教授相信,擴闊大學收生的來源是大勢所趨,方向正確,而城大亦正朝著這一方面邁進。但他對政府最近加快步伐的言論,特別是以會考成績為基礎招收中六學生的安排感到有點驚訝。長遠來說,招收中六生應在大學全面實現四年制時一併落實,這是當前教育改革議題之一,預計最早要在2007-08年度方能落實。但在此之前,提早收錄中六生也不失為擴大生源的的暫時手段。

 

高教授說:「在招收中六學生的問題上,我們其實已是準備就緒。」城大早已有安排可以收錄擁有另類資歷的學生,例如完成相等於美國第12班程度的學生。最近教務會議決通過一份有關「另類資歷」的文件,已列明此等資歷的種類及範圍,文件亦列明相等中六的學生需入讀基礎學年(foundation year)的修課要求。城大現有的基礎年學生數目不多,他們需要在原本三年、90學分的基礎上再增修30個學分(個別學生可按情況得到部分學分豁免),學院院務會可按學生的背景及期望等因素持最終權力,對此30學分作出安排。

 

但中六學生究竟能否融入城大,是取決於基礎學年課程的質素。高教授說:「未來幾年,我們銳意要擴闊學生的教育根基,增加科外科目的選擇及提高他們的質素。」但他亦指出,在三年制的課程多舖設一年,或有缺點。他解釋說:「在不少情況下,我們若著手從四年的角度去整體規劃或改革課程,比單是在三年之上生硬地多加一年,效果會更令人滿意。」從整體的方法入手,包括重新分配某一個學科課程內的選修科、進修科及學分比重等,會得到更合理及更緊湊的課程排列。現時,大學允許各學院之間存有不同的看法,某些傾向了「三加一」的方式,其他則開始從四年的視野重新考慮課程的編排。高教授說,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同樣可以接受的是各學院對收取非本地學生及非聯招考生的要求不一。

 

大學收生已比以前靈活多了,這幾年較多的比重已放在考生的非學術成就上。透過非聯招途徑收錄的4%非本地學生及2%中六學生之外,城大亦另闢途徑在聯招系統內招收若干經由中學校長推薦的中七學生及具有超卓體育才能的學生。另外,大學亦會積極提升收生的質素,希望日後做到能挑選學生而不是單純收錄學生的地步。高教授說:「我一直都說,能挑選學生與招收學生有很大的分別。」最近兩年,創意媒體學院及法律學院已基本是做到挑選新生入學。要做到這個局面,中央行政部門或學系之間要加強合作,互相配合,由課程宣傳到舉行面試或其他甄選學生的方式,都要投入不少精神,但最終目的是擴大可收學生的數目,也要更改城大在學生報考院校的次序。

 

考慮全局各方協作

高教授說,那批得到香港賽馬會資助、從國內招錄的大學生,就是行政部門與學系間合作的好例證。他相信與學術有關的決定應基本上由學系自行作出,而行政部門則予以必要的支援、協調及策略性的指導。他借用商界近期的一句格言「全局考慮,本位實行」去改善城大的教與學支援,例如,他鼓勵學院及學系成立自己的教學支援機制。商學院已有自己的教學提升中心,科學與工程學院則有副院長專門負責教育事宜(陳仲良教授),並準備成立學院的教學支援小組。另一方面,法律學院已從教員中委任學生學習主任。而教與學發展中心,則會繼續加強其面對全校的支援服務,例如每年舉辦新教員培訓及助教培訓等中央性活動。

 

除了鼓勵各學系紛紛起來掌管及發展自己的教與學事宜外,高教授亦會同時加強中央對教育事務的統籌及規劃功能。校方已宣佈在7月1日正式成立新的教育事務處(Education Office),將現時教與學發展中心及教務處的若干功能集中起來,放在同一組織之內。新辦公室將會把現時教務政策委員會(APC)和學術質素確保委員會(QAC)、以及學院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等工作撥歸在同一屋簷下,目的是提供更迅速的數據分析及更好的學術規劃決策支援,以便應付日後瞬息萬變的高等教育環境。

 

展望未來

高教授說:「我認為過往幾年城大本科生教育的成績令人滿意,但未來幾年則是關鍵時刻。」他所提及的各種改變或新猷,其實是下一個策略計劃的組成部分。大學仍然深信六年前在「曙光策略」中提出的理想畢業生意念,在今天社會仍然適用。「我們經常說要準備學生投入社會工作,但未來世界將是以急速轉變為特點。」這是大學的高層在經過幾次討論及退修後得的共識之一。高教授呼應校長在二月號《靈機》上的談話,他說,我們需要培養學生面對改變,他們不單不應害怕改變,更應是期待、擁抱及推動這些改變。

 

未來五年,城大本科生教育中最重要的改變因素,毫無疑問將是學生宿舍的落成。其他改變──課程改革,科外科目數量與質量提升及其他──都會發揮作用,但高教授相信沒一項會比得上宿舍生活具有那麼巨大的影響力或更能根本地改造本校基本性質的力量。學生宿舍第一期(約800個宿位)將於年中落成及在九月入伙使用。如果過往五年城大已成功引入學分制及開展了以科技為本的教學體制,那麼下一個五年將以更多科外科目及寄宿生活作為推動更高層次的全人教育體驗作作為主要標誌。「隨著城大搖身變成提供寄宿的大學,校園生活的重心焦點亦將會北移」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