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生活質素及道德觀念新趨勢

 

過往三年,香港青少年事務有那些重大的發展?他們的生活與價值觀有否因為經濟放緩及與內地增加接觸而有所轉變?為了進一步了解香港青少年──包括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影響此等發展的因素,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張宙橋博士在過去三年裡持續進行了有關青少年發展指數及中學生全人發展評核的研究。

 

青少年發展指數的數據主要是透過問卷形式收集,而中學生全人發展評核則是利用電話訪問進行。張博士領導的小組先後向24間中學的大約20,000名學生派出三份問卷,大部分學生均參與了全部的調查。另方面,自從1998年6月起,張博士亦先後進行了五次電話訪問,每次對象都是隨機挑選的1,500名由12至24歲的青少年,其中一半被訪者接受了全部五次的訪問。

 

青少年的整體發展是基於他們在「德」、「智」、「體」、「群」及「美」五大範疇的表現來進行評估的,而每一範疇再劃分為不同的項目,例如德育的「行為」及「道德行為的傾向」,智育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體能的「身體健康」和「情緒穩定性」,社交的「法律意識」和「民主意識」,以及美育的「環境意識」及「適應性」等。其他影響評估的因素包括:在校內及青少年中心參加課外話動,參觀展覽及與家人討論社會問題等。

 

主要青少年發展趨勢

過往三年裡青少年的發展究竟有甚麼主要趨勢?專門研究現代化/後現代化過程中生活質素及道德觀念發展的張博士

說:「青少年大體在民族意識、知識範圍、道德行為傾向、領導才能、民主意識方面都有所提高,而中學生亦在頭三項特點有顯著的進步,但同時其情緒穩定性、對社會進步的訴求及美好生活的體驗等方面則有明顯的下降。」張博士發現,參與「健康正面」的活動,例如青年中心及學校舉辦的活動、參觀展覽、與家人討論社會問題等,都有助加強青少年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創造力、獨立性及生活體驗。相反,閱讀及觀看淫褻刊物和影帶,則會侵蝕他們的求知慾及行為品德。

 

張博士指出,青少年的民族意識有所提高是意料之事。「近年的公民及愛國育,明顯在青少年身上發揮作用,因為他們接觸內地人民及文化的機會愈來愈多,例如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出色的表現,亦有助這類意識及情緒的培養。」至於情緒穩定及生活體驗兩方面的下降趨勢,其實與香港的整體經濟社會狀況有關。令張博士感意外的是,參觀展覽及與家人討論社會問題給青少年帶來的正面影響是如此之大,而與人討論他們的個人與家庭問題,影響卻微乎其微。

 

給教育的啟示

這些研究的結果,對青少年教育發展的影響顯而易見。張博士說:「我們應鼓勵那些對青少年發展有良好影響的活動,例如學校及青年中心舉辦的課外活動,也應大力提倡參觀展覽及體育活動,以促進青少年的全人發展。至於道德教育、對社會及學校的義工服務,以及領袖訓練等已證明對青少年發展有幫助的,都應繼續下去。」

 

研究的難處

張博士的研究亦遇上一些技術上的難題,主要是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協助收集及分派問卷。他說:「要收集超過60,000份問卷確實不是容易的事,我們花了不少功夫在聯絡及安排評核的工作上。」收集回來的大量數據,亦需要耗用大量時間及電腦等進行分析,單單是在電腦上進行單項變數的運算已需要幾個小時,而要分析整系列有關青少年發展指標的統計數據分析,往往需要張博士耐心的等待,不過,這當然也是值得的。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