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学者推动数码人文 结合数码工具研究中国历史

 

社交媒体让我们可以轻易得知朋友最近过得怎么样,甚至找到蛛丝马迹,发现谁和谁原来早已是老相识。但若要找出历代人物之间的关系,便要埋首无数古籍,花上海量的时间和精力。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一名积极推广数码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又译“数字人文”)的历史学者,便利用数码工具研究宋代历史,包括由宋人的书信中尝试交织出他们的“朋友圈”。近年他四出分享将电脑与信息科技应用在人文学科的经验,革新研究模式之余,更希望凝聚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研究,集各家之大成。

digital humanities
城大人文社会科学院中文及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徐力恒博士。

 

所谓数码人文,可理解为使用电脑技术进行人文学科的研究。城大人文社会科学院中文及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徐力恒博士,正是香港少数的数码人文专家之一。

分析海量资料的前提是先要获得资料,但是要将中国典籍数码化,可谓挑战重重。徐博士解释说:“首先,汉字数量不少,且有很多种写法,用电脑辨识古籍中的文字已不容易;而且古籍的文本一般没有标点,故需要人文学者用专业知识,有效地训练电脑执行数据输入的工作。”他形容数码人文的精粹在于人脑与电脑相辅相成,形成互补。他预期研究人员以后甚至可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数码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整理。

因《三国演义》衍生对中史的兴趣

digital humanities
徐博士自小对中国历史深感兴趣,矢志成为历史学者,大学本科入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图片由徐博士提供)

 

于香港土生土长的徐博士在学生时代会打关于《三国演义》人物的电玩,更衍生出对中史的兴趣,大学本科毅然选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攻宋代历史研究。他认为既然想学习中国历史,便值得到历史发源地中国内地钻研学习,北大自然是不二之选。有一年他回香港度假,并到城大中国文化中心听讲座。他笑说:“当时的讲者谈及历史研究和电脑技术的结合,我听完只当作研究的新方法,没想到那就是我首次接触数码人文的相关概念。”

大学本科毕业后,他获得罗德奖学金到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协助他的指导老师用数码工具整理及研究宋代政界信息的流通,自此与数码人文结下不解缘。他亦将数码工具用于自己对宋人书信的研究,尤其关注北宋书画家米芾、名臣李纲和文官孙觌等人物的书信,分析他们的社交圈子。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

博士毕业之后,他到哈佛大学当博士后研究员,参与“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Project, CBDB)的工作。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的开发工作由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合作进行,现时储存了大约49万个生于七至十九世纪间中国人物的信息,包括籍贯、社会交往关系、亲属关系等,让外界作数码人文分析之用。

digital humanities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提供历史人物的社会交往关系等信息,可供搜寻。

 

徐博士认为,该资料库可以成为帮助学者研究历史人物各方面的重要工具。举例来说,他研究宋代历史,传统研究方法是埋首图书馆的典籍,细选史料再分析解读。他说:“但穷一生之力,我们也不可能看完或精准地把握所有的中国典籍。如果有电脑的协助,我们在研读之余,在比较、筛选、分析海量的资料上,都会更具效率和规模。”

徐博士后来和当时的同事把资料库如何将资料数码化、学者可以怎样善用资料库等议题,总结成题为Harvesting Big Biographical Data for Chinese History : The 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CBDB)的论文,并于《中国历史学刊》(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上发表,希望藉此推广资料库,让更多人善用这批数据。

向各界推广数码人文研究的概念

digital humanities
徐博士早前主办工作坊,邀请到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陈诗沛博士参与。图为陈诗沛博士介绍提供中国历史土地调查图的网上制图工具CHMap。(图片由徐博士提供)

 

徐博士于2019年加入城大,现时身兼人文社会科学院“数码社会”研究群召集人。他认为,数码人文会为人文学科的研究带来冲击和新机遇,而与电脑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合作,亦会带来新意念,故积极推动数码人文相关发展,鼓励校内外的研究人员使用数码工具。

2021年6月,徐博士便代表城大中文及历史学系主办了“再思中国人文的数据化:数码人文网上工作坊”,邀请国际学者分享交流,约有280人在各地透过互联网参与其中。

另外,徐博士与朋友于微信上开设了一个名为《零壹Lab》的公众号,轮流发表他们对科技与人文精神的反思,以起学术传播之效。公众号更获得了2019年度数码人文大奖中“最佳数码人文博客文章和系列文章”的第二名。徐博士解释说:“这公众号以‘零’和‘壹’取名,是源于电脑0和1的二进制代码,也代表我们公众号团队在数码人文、数码文化范畴中的新探索,就如由0跳到1,是令人振奋的开端。”数码人文大奖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学者创立,旨在表扬对数码人文有贡献的单位和计划,并由公众提名及票选出得奖者。

徐博士也在2021年5月于城大人文社会科学院为中学教师举办的活动中,分享了历史学者如何运用信息科技工具进行研究,例如用地图呈现唐代进士和北宋进士籍贯的对比,以及这些呈现对教学有何帮助。

digital humanities
数码人文丰富了史料呈现的方式,例如这张“唐代进士和北宋进士籍贯对比图”中,黄点是唐代进士的籍贯分布,粉红点则为北宋进士的籍贯。(图片由徐博士提供)

 

徐博士相信,数码人文为学术界带来的影响广泛,不但促成跨学科的研究协作,亦协助研究人员突破长篇大论的论文、专著的框框,例如以电子地图等较为新颖的方式呈现并发布研究结果,既直观又有根有据。更重要的是,数码人文帮助研究人员处理零散及大规模数据的整理工作,令研究效率得以提高。

本文已于 “香港城大研创” 微信公众号发布。
Wechat ID: CityU_Research

 “香港城大研创” 微信公众号
 

 

 

联络资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