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鳥、人類和禽流感

鄭智友

 


 
自1997年香港出現首宗人類感染禽流感個案後,該病毒已持續向全球各地蔓延。為何禽流感持續發生?如何能夠阻止?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動物醫學院健康一元化講座教授Dirk Pfeiffer教授指出,人類行為是解答上述問題的關鍵。
 
Pfeiffer教授3月29日主持最新一場「校長講座系列:學術薈萃」講座,題為「雀鳥、人類和禽流感」,介紹生態社會系統的複雜性對野鳥、家禽及人類傳播禽流感病毒之作用。
 
「理解人類行為是應付禽流感的重要一環,」Pfeiffer教授說。他是獸醫流行病學家,研究全球多國的動物疾病控制。
 
很多人可能認為,銷毀活家禽或注射疫苗能有效阻止H5N1等病毒傳播;然而自2004年以來通報的人類感染個案中,甲型流感病毒亞型已造成過半的死亡個案。Pfeiffer教授說,就影響價值鏈內家禽業及生物安全的經濟驅動因素所做的社會科學研究,我們須深入了解。
 
Pfeiffer教授舉例說,他經常見到市場的雞檔檔主不帶手套就處理活雞。這些檔主表示如果穿上保護衣物,顧客會擔心禽肉可能被污染。這說明檔主不帶手套是有誘因的。
 
價值鏈內的物流過程,也明確顯示了病毒的可能傳播方式。僅是活雞進入市場就牽涉多種運輸方式,從電單車、小貨車、渡輪到大貨車,每個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衛生問題,而相關人員對傳染的認識亦各異。
 
還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一些明顯不合理或者至少是欠佳的人類行為。那就是當禽流感病毒傳播時,當局就向家禽業從業員給予經濟補償,以彌補他們的損失。
 
如果補償過多,從業員可能會認為雞隻感染病毒反而能讓他們賺得更多。而如果制訂太多規則,農戶可能不肯定能否賺錢,因而避免某些安全措施以繞過新規則。
 
Pfeiffer教授說:「人類能夠推動病毒傳播的過程,這是事實;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要透過影響人類行為去應付禽流感。」
 
Pfeiffer教授並非低估銷毀活家禽和注射疫苗的重要性,只是單靠這些方法並不足以抗擊H5N1。「提升公眾對禽流感的認識、加強監管,並深入了解家禽業界人士的利益所在,我們就能夠更有效地應付禽流感。」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