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生物醫學微系統的納米技術

鄭智友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電子工程講座教授彭慧芝教授2月9日主持「校長講座系列:學術薈萃」,討論的重點內容是如何運用納米技術,以設計出可應用於生物醫學的傳感器及驅動器。
 
彭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用於器械及微系統的納米技術;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微系統的應用;可控制細胞遷移的平台;神經探針;探測細胞的等離子生物傳感器等。
 
「納米技術與生物科學相結合,可製成新型的生物醫學系統,」彭教授解釋說。她在2012年加入城大,此前曾在美國密歇根大學任電氣工程及電腦科學教授(1990–2011),以及該校工程學院副院長(2002–2007)。彭教授現兼任城大生物系統、神經科學和納米技術中心主任。
 
彭教授從事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是在生物相容性不同的納米表面上操作細胞,以觀察如何使得這些細胞伸展並生長。
 
她說:「我們研製了多種平台,它們的設計各有不同,藉此監測遷移細胞的行為,例如其移動的速度和方向。」
 
有意思的是,一些細胞在圖形化的表面上的移動速度,等於在光滑表面上的兩倍,這或許是起因於細胞的尺寸及其前緣的長度,以及它與圖形化表面的互動方式。
 
從事這類研究的動力之一,是希望研製出可進入人體的生物傳感器,並希望取得有用的醫療信息,以助科學家研究如何抗擊癌症等疾病,亦可藉此評估疑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的細胞退化狀況。
 
運用納米生物感應器,最令人振奮之處在於它有助構建腫瘤的立體模型。目標將是減少必須用動物做實驗的次數,有助測試新藥,亦有助設計新的生物反應器,用於其他的病變組織。
 
彭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納米加工技術;納米壓印;與生物醫學、微電子學、光學及微電子機械學相關的器件與微系統。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