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民樓主葛師科分享青花瓷收藏心得

陳龍根

 

香港天民樓主人葛師科先生是一位「富有者」,他私人收藏的古瓷器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曾有人評論道,即使計入公立收藏機構,天民樓收藏的元代青花瓷也堪稱全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皇宮和伊朗阿德比爾清真寺的青花瓷博物館。

葛先生又是一位慷慨的收藏家。他家收藏的青花瓷沒有鎖在保險櫃內或藏在地下室內,而是陳列在家中,對國內外專家、學者開放,並多次在香港、上海、台北公開展覽,還曾外借給上海博物館展出。

葛先生更是一位熱心人,常與行內專家、學者及其他收藏家交流心得,外出參加學術研討會,上山鑽洞考察古窯址,或是擔任古瓷器顧問,及應邀做主題演講等。

11月27日,葛先生應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文康委員會之邀,擔任「城市文化沙龍」主講嘉賓,與30多位對文物收藏有濃厚興趣的賓客分享元明清瓷器收藏的經驗與瓷器的鑒賞。這正是他所做的一件熱心事。

葛先生回憶道,他與瓷器收藏接觸較晚,但與文物收藏一直有緣份。1954年時,他住在中國的古都洛陽;洛陽拖拉機廠建廠時,工地上挖出許多古墓,有些就在他家附近。後來他移居南京,工作地點在明故宮附近,城市建設過程中同樣挖出地底下許多瓷器。

1982年他來香港時,已經50多歲,發現父親家中就有許多元明清朝代的瓷器,由他父親葛士翹先生從1950年代開始收藏的。他幫父親準備了一個展覽,由此逐漸對瓷器收藏產生興趣,並透過閱讀和研究收藏增進認識。

葛先生說,他父親很讚賞牛津大學亞洲學院能夠培養出許多懂得鑒賞瓷器的人才,生前曾對古瓷器收藏有一個心願:既不要把收藏品鎖在保險箱裏,也不拿出去拍賣,而是為了鑒賞而收藏,並希望自己的收藏品有一天能夠發揮基金會的作用,才算心滿意足。

葛先生接下來向來賓展示了天民樓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其中包括纏枝牡丹紋梅瓶、蓮池魚藻紋大罐、芭蕉瓜竹凸花果實紋大盤、蓮池鴛鴦紋大碗、雙鳳花卉紋八角玉壺春瓶、蓮塘鷺鷥紋匜、纏枝菊花紋荷葉小蓋罐等。

在講述收藏元青花的心得時,葛先生表示,關於元代與元末明初這兩個時期的青花瓷如何區分的問題,自己深覺疑點多過答案。他以網上流傳的一則故事為例解釋道,一個德國人,到中國留學兩年,回國後寫了一本介紹中國的書;後來有機會奉派到中國工作了幾年,時間長了,回國後寫不出書來了,只能偶爾在雜誌報紙上寫些短小的文章。後來他在中國成家定居,住了二十年後,了解更透徹了,反而連短文也寫不出來了。

「我現在也差不多到了這個地步,剛接觸元青花七年後,斗膽寫了一本書:《天民樓藏瓷》,至今這本書還在拍賣。但是這麼多年下來,發覺有許多解答不了的疑問,連動筆都不敢了,」葛先生說。「就以我們擁有的28件元青花來說,哪些是真正元代的青花,哪些是元末明初的青花,我就搞不清楚。」

葛先生接著解釋道,要知道瓷器的年代,可從四個方面做鑒定,必須在其中一兩個方面有確切的證據,才能確定年份:一是可靠的歷史文獻、二是發掘的遺址、三是窯址、四是掘墓出土的瓷器。


在回答提問、談及將來這些收藏品的去向時,葛先生認為,私人收藏者應有一種胸懷,把收藏視為文化上的享受而非投資,因為投資與收藏是兩回事。他又說,父親當年把收藏品交給他管理,就是因為看到他不會拿出去拍賣。他自己也打算仿效父親的做法,如果家族中有人抱有同樣的志願,就會把這些收藏品交給傳承者,不然就會全部捐出去,以期發揮最大作用。至於捐給什麼機構,他的選擇標準是:必須令這些藏品發揮教育作用,而不僅僅是封存在倉庫內。

城大文康文化委員會「城市文化沙龍」召集人、城大客座教授鄭培凱教授主持了文化沙龍。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