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和美國軸心轉移:東亞成為角力場?

 

瑞典前駐中國和越南大使Börje Ljunggren博士2月27日在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演講,論述中國經濟的崛起與美國軸心向亞洲轉移。
 
Ljunggren博士首先以近代歷史為背景,講述了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形勢,指出法蘭西斯Ÿ福山1992年出版的《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影響深遠。該書描述了蘇聯解體後單極世界格局中出現的全球新秩序。該書的中心論點是:自由民主制度,尤其是美國所實行的模式,是世界各國政府的最終模式。
 
不過,從那時起,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日漸崛起,我們看到權力重心的轉移。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2011年出版的《論中國》一書中指出,權力重心的轉移帶來「多事之秋」,各國將會爆發衝突。
 
不過,另一派觀點卻認為,中國已不是一個革命大國,因為它已深深融入全球體系,不希望擾亂現存的世界秩序。Ljunggren博士則表示,現時的世界局勢非常複雜,現行秩序並非靜止不移的,而是在不斷變動的。
 
他進一步指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到1980年代的亞洲,不同於今日的亞洲。1945年至1978年,亞洲因衝突頻仍而分裂,經歷了韓戰、越戰、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柬埔寨的種族大屠殺等動盪。在這段時期,全球八成死亡人數源於亞洲的暴力流血事件。
 
今天,全球各地發生的暴力死亡人數,亞洲的僅佔3%至4%。這是個和平而且相對繁榮的時代,Ljunggren博士稱之為「經濟亞洲」時代。
 
由於鄧小平在1979年推行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很快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亞洲各大經濟體都以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東南亞國家聯盟各成員國尤其如此。
 
Ljunggren博士指出,雖然亞洲區內經濟合作日漸緊密,但中國的行為有時未必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例如釣魚島紛爭已令中國與日本交惡。此外,中國聲稱對絕大部分南中國海域擁有主權,視之為「核心利益」之一,當菲律賓反對此說並尋求國際仲裁時,中國作出憤怒的反應。
 
在此背景下,美國與亞洲的關係日益增強,中美兩國的關係尤其緊密,甚至被形容為「中美國」(Chimerica)。奧巴馬繼布殊成為美國總統後,施政的重點就是尋求與中國合作,減輕美國行事霸道的形象。
 
不過,中國與東盟諸國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使美國趁機重申自己在亞洲的利益。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和美國的關係日益緊密,以尋求與美國建立防衛同盟。
 
面對美國與這些亞洲國家的結盟,中國反應強烈,這一立場大概不會因新領導人習近平上場而改變。習近平執政後,重申中國的堅定立場,表示中國不會改變其外交政策。
 
中美關係儘管一直在變化,但基調仍是戰略上互不信任,而近期內亦難以取得均衡。Ljunggren博士認為,中國目前的方針不恰當,並指出倘若要繼續保持亞太區的和平,中國應以身為全球利益相關者的負責任態度行事。
 
城大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客座教授Torbjörn Lodén教授為出席講座的聽眾介紹Ljunggren博士。Lodén教授說,Ljunggren博士雖然已正式退休,仍勤於著述,並協助籌辦論壇及評論時事。
 
Ljunggren博士現為瑞典外交部亞洲司的主管,也是瑞典發展合作署副總主任,並為瑞典外交部統籌舉辦「斯德哥爾摩 - 中國論壇」,同時擔任SEB亞洲委員會主席、瑞典 - 中國商務委員會顧問。Ljunggren博士曾出版多部論述亞洲的著作及論文。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