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位教授藉天下雜誌論壇暢談培育國際化人才

陳龍根

 

校長郭位教授應台灣天下雜誌邀請,於4月8日出席「教育夢工場──打造頂尖新世代」論壇,與台灣頂尖學府校長、政府代表與企業界領袖進行跨界討論,共同謀劃台灣未來大學的發展方向,探討培育國際一流人才的方略。

面對不斷變化的一體化世界,新世代人才需要具備甚麼樣的特質才能跟得上時代潮流呢?作為培育未來人才、社會領袖的大學,又應秉持甚麼辦學理念、具備甚麼視野,才能培育出新世代的人才呢?與談者從教育、企業和政府等不同角度聚焦、深入探討了這些議題。

台灣教育部部長鄭瑞城先生出席論壇致歡迎詞,並就台灣教育的現狀作了精闢論述。他表示,專業學系之間的流動、城鄉之間的社會流動以及國際交流中的流動,有助於將新世代台灣學生打造成頂尖人才。

他很高興有機會在論壇上提出這一問題,由專家共同探討解決。

論壇由展望二十年後台灣的教育遠景開始談起。出席論壇的與談人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先生、國立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教授和遠東集團及元智大學董事長徐旭東先生分別從各自角度分析構畫出未來的藍圖。

曾志朗先生預計,台灣目前擁有165所大學,經過整併、汰弱留強,20年後可能只剩下100所大學,學校的分類將更加清楚,約有15%的學生會進研究型大學,學生家庭的社會經濟落差也不會像今天這麼大。學生生源上會更加多元化,將有20%以上的海外學生來台灣求學。曾先生更指出,對學校的評鑑也將以學校的特色為標準,並須重視社會貢獻指數,而不僅僅是科技文章指數。學生將不受專業限制,必須具有跨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以問題為主,而不是以專業為主。

吳雨重校長表示,將來的學生不再接受填鴨式的教育,老師也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會成為陪伴學生探索新知的夥伴。學習也不再以考試為主導,而是以概念為主,因此學生和老師在心態上都要作調整。目前的研究多以企劃為主導,將來的研究要以實驗室為主,才能保證永續發展。

徐旭東先生身兼企業家與元智大學董事雙重身份,而且素有「最適先生」之稱號,主張不斷追求動態的最適均衡。他覺得,教育界與企業界須有溝通,了解企業所需才能培養出適用人才。他更直人快語,批評台灣僅2,300萬人,卻開辦了這麼多大學,完全不切實際。「一個工廠生產出來產品必須考慮市場,學校培養這麼多大學生是否適用?」徐先生尖銳地說。「新世代人才必須是企業、社會、國家乃至整個區域需要的人才。」徐先生更表示,從企業角度看,學校培育出來的人才不應只是知識狹隘的專才,而應是具備博雅人文知識的通才、達人,同時還要注重倫理。」

議題由此轉到國際化這個主題上。作為應邀嘉賓參加論壇的郭校長,談及這個問題時提出,今日世界是科技領先的時代,哪些國家科技與教育發達,國際化於是乎就以這些國家為主導。「國際化其實並不是甚麼新的概念。孔夫子2,500年前已帶著學生周遊列國,那也是國際化,」郭教授說。他又指出,學術研究也是隨著社會變化而產生的新事物,「劍橋有800年的歷史及良好的研究成果;但是美國許多比較著名的州立大學都是70多年前才開始從事研究。」

郭教授更表示,國際化注重溝通,但那不只是語言形式上的溝通,而要有實質性內容,更要以自身的優勢充實國際化。「日本人和韓國人的英語能力可能不如台灣人,但他們憑藉自身的能力和精神在國際化上卻做得比較成功,」郭教授說。他接著表示,100年前的大學校長可能都是蔡元培胡適之類的大文人,但現在科技發達的年代,人們注重科技是必然的。「將來肯定不是這樣的。時代不斷轉變,一個社會在二三十年間會發生許多變化,但原則不會改變,關鍵是順應潮流,」他補充道。

吳重雨校長則強調,今日的

世界是平的,未來的人才須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才站在同一個平台上競爭。因此,大學須設置更多跨學院的課程與外國大學共同培養雙學位學生,不能讓學系成為銅牆鐵壁,學生也不能滿足於封閉在個人舒適的小圈子裏。

曾志朗先生指出,大學國際化應包括學術、文化、服務及老師和學生各個層次的交流。徐旭東先生則從企業需求提出,將來的人才必須適應流動和與跨文化跨地區的人合作,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須有適當的人文藝術修養。

天下雜誌是台灣最早關心教育的本地雜誌,曾多次舉辦教育論壇。參加這次論壇的100多位聽眾都是來自台灣各地的大學校長、副校長、院長及各系所主任。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