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研究人員發現海洋含氧量減少會改變魚類性別

鄭智友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研究人員發現,海洋含氧量減少,會使某些魚類出現性別轉變,雄性魚類大幅增加,並有可能導致某些品種面臨絕種的危機。

城大生物及化學系講座教授暨城大海岸污染及環保研究中心主任胡紹燊教授指出,研究發現,海洋含氧量減少,一般稱為海洋缺氧,會導致雄性魚類大幅增加,雌雄比例失衡。此情況有可能對某些魚類的繁殖造成嚴重影響,因而令魚類數量減少,甚至有絕種的危機。

有關含氧量影響生物性別發展、變異和雌雄數量比例的研究,乃全球科學界首次發現,顯示城大研究人員在科學研究上的貢獻和卓越成就。

是項研究源於早前城大研究人員發現鯉魚的性荷爾蒙平衡因海洋缺氧而有所改變,導致繁殖出現問題。缺氧導致生物體內血管和身體組織的含氧量下降。海洋缺氧表示水中含氧量低於百萬分之二,此情況可以由自然現象造成,一般發生在鹹、淡水交匯處,例如珠江三角洲流域一帶。人為因素,如肥田料的使用、農業廢料和生活廢水流入湖泊和海洋中造成污染,也會引致海洋缺氧。

研究亦發現,缺氧會抑壓控制斑馬魚胚胎性荷爾蒙和性別變異基因的活動。胡教授發現於正常含氧量的環境下,61%的斑馬魚會繁殖為雄性,而在缺氧的環境下,雄性斑馬魚的數量會上升至75%。

胡教授表示:「這項發現對香港和鄰近地區均具有意義,因為吐露港、后海灣、維多利亞港及香港以南一帶的水域都有海洋缺氧的現象,缺氧情況在夏天尤其明顯。」他續稱,要解決海洋缺氧問題,首要是減少廢物、工業污染及農業廢料等人為因素,以減少富養化作用的產生。富養化作用是指海水營養量過高,令浮游植物,例如藻類過度繁殖,使水中含氧量下降,最終導致其他生物絕跡。

是次選用斑馬魚作實驗研究,基於牠是世界各地常見的淡水魚品種,並在亞洲廣泛地應用於科學和污染研究上,而科學界對牠的繁殖和基因組成已有一定的掌握。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