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部學習民企——重慶實習計劃
為了讓學生有機會直接了解西部民間企業(以下簡稱「民企」)現貌,事業中心特別利用短短三個星期的寒假,在2002年12月23日到2003年1月11日間,安排17位學生到位於重慶直轄市巴南區的宗申集團實習。該集團是研發和製造國產摩托車和發動機等的重要廠商,也是內地近年增長快速的大型民間企業,年產摩托車約150萬輛,員工近18,000人,集團創辦人 左宗申先生 更在去年《福布斯雜誌》的中國富豪榜上以三億美元資產名列第12位。民企是中國自70代末以後才出現的新生事物,可是它的發展卻極為神速,而且在短短二十年內,就出現了國際上排行有名的中國富豪。負責策劃此次活動的高級輔導主 任譚立恆先生 說:「學生能到這類機構實習,實在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認識國家發展,結合個人事業取向,是學生發展處事業中心近年輔導工作的重點。由於西部是國家發展的一個重點,這幾年來,中心一直希望有機會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西部,而重慶正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它不僅是中國近年西部發展的重點工業城市,更於1997年由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晉升為繼北京、天津、上海之後直接由中央管轄的直轄市。此外,它也是全國約90%的摩托車產地。
冰天凍地走進西部
過去,中心的實習計劃都在暑假進行,因為時間比較充裕。可是,由於重慶是中國「四大火爐」之一,夏天氣溫高達攝氏40多度,食物又辛辣異常,「我們怕學生無法適應,因此,雖然冰天凍地,首次的重慶實習計劃還是決定在寒假舉行。」譚先生表示。這次能夠成功走進西部,並且安排學生在規模龐大的民企實習,可以說是中心自90年代中期以來努力的成果。
隨著內地與香港的關係日益密切,中心自1994年起,便開始有系統地設計各種活動以提高學生對內地機構的認識,從實地考察、機構探訪,到邀請具有中、港營商經驗的本地人士分享經驗等。初期,由於資源有限,這類活動的舉辦時間通常較短,場地也僅限於廣州、東莞及深圳等地。一直到1999年9月,中心在城大全人發展計劃的特別撥款資助下,才得以走出華南地區,遠驅北方大城市,帶領80位同學到上海進行八天的文化與商業考察。
到了2000年,中心終於得以首次安排學生到內地機構實習。那年暑假,共有17名學生到北京的6個單位工作。譚先生表示﹕「許多人以為,學生實習最好安排在由香港人開設的公司,因為學生會比較容易適應;可是我們卻堅持各種公司都要有,特別是國營企業,因為那是中國的特色,學生只有在內地才有機會了解國營企業的特殊文化。」所以,在第一年接受城大學生實習的六家公司中,便包羅了香港公司、外資公司以及國營企業。截至目前為止,城大學生曾經實習過的國營企業,就包括了由北京市政府成立、協助申辦奧運的北奧公司和中國四大銀行之一的中國工商銀行等。
建立人脈廣開門路
不過,要找這麼多類型的公司接受學生實習,卻一點都不容易。 林慧敏女士 回憶道﹕「當時我們所認識的人極少,一去到一些可能有用的場合,便大派名片,甚麼都試。記得當時在北京參加了一個工商團體的晚餐講座,一下子便派完200張名片,香港同事還要幫我速遞名片上去。」此外,學生的實習時間短,對企業不易有實質的貢獻,也是僱主難尋的原因之一。雖然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不過,由於中心的幾位輔導主任在加入城大前,都有在商界工作的經驗,透過他們的個人關係,到了2001年暑假,事業中心的實習計劃,便已擴展到上海及北京兩地,接受實習的公司多達16家,提供了49個職位給城大學生。曾任職YMCA和IBM等機構的譚先生表示﹕「我們的關係,經常便是透過朋友的朋友或舊同事的朋友介紹的;朋友愈多,做事便愈容易。」此外,中心的輔導主任也經常接受企業和機構的邀請,到內地主持員工培訓的工作,透過這類工作認識的人脈,現在也都成為中心發展內地實習計劃的資本。
中央電視台報導實習過程
2001年,中心的輔導主任除了帶學生上北京和上海外,同時更為2002年度的實習計劃鋪路,因此造成2002年在三個方面的「大豐收」。首先,由於考慮到城大強調全人教育,自然也有必要拓展非牟利的民間團體的關係,於是,中心乃透過YMCA與北京的傷殘人士機構建立聯繫,並成功於2002年暑假安排學生到這類民間團體實習。其中一個機構是正在協助舉辦2008年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中國特殊奧林匹克委員會,與鄧小平之子鄧樸方出任主席的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合作密切。「有機會參與這麼重要的國際大事,同學都覺得與有榮焉!」譚先生欣慰的表示。
2002年第二個意想不到的收穫,是城大學生的暑期實習,竟然引來中央電視台第二台前來拍攝,以「擇業同行——香港城市大學暑期實習紀」為題,分上、下兩集於2002年8月播出,共長20分鐘。原來,中央於2001年取消為大學畢業生分配工作後,便為內地的高等教育界製造了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如何輔導畢業生就業。正如北京工業大學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 于淑芬女士 所說:「香港的大學在就業指導方面,對於企業用人的需求和人才培育的觀念,非常貼近市場,這正是內地所欠缺的。」他們相信,城大在有關方面的多年經驗,對內地大學的就業指導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作用。
以最短時間爭取最大收穫
去年的最後一個「豐收」項目,便是利用寒假成功走進西部的重慶實習計劃。林女士指出,由於學生剛考完試就要出發,到達後隔天便開始上班,因此必須挑選比較成熟甚至有實習經驗的學生,而且出發前還舉行了三個工作坊,為他們做好準備。其中,調整同學和僱主的期望,正是準備工作的重點之一。「許多同學以為僱主和老師一樣,會有系統地安排工作給他們,並指導他們做事;但我必須讓他們明白,企業和學校不同,在工作環境中,同學首先要學的,是一個主動的態度,不僅要主動去找事情做,還要說服老板給他們工作做。」
此外,林女士也必須調整僱主的期望。「有些公司接受實習生,是希望同學對公司有實質貢獻,不過,許多內地企業沒有接待過香港實習生的經驗,不知道香港學生可能連打字也要重新學習(內地電腦主要用拼音輸入法),所以我會叫學生一定要先學好拼音。」
除了出發前的集訓外,林女士和同行的兩位義務輔導員——前IBM行政人員 張聖生先生 和方良佳律師,更在學生於重慶實習期間,利用晚上下班後的時間與學生開會檢討,幫助學生以最高的效率、最佳的狀態融入工作,務求在最短時間裡得到最大的收穫。林女士說:「我們經常與學生談到半夜,學生都很投入,使我們愈夜愈精神。」
工作雖然辛苦,不過,看到學生給企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並且對企業的工作環境有更為務實的認識,譚先生和林女士都感到非常欣慰。譚先生表示:「做內地實習拓展工作,如果說有什麼令我們感到自豪的,那就是,在經過多年『落手落腳』的摸索後,我們終於與國內的眾多企業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也更知道如何去幫助學生主動學習,走上成長之路!」
自2000年起,事業中心除在內地舉辦了四次實習計劃、共有近120位學生參與外,亦於該年起與香港理工大學聯合申請主辦香港賽馬會大專生暑期實習計劃,共協助了近200位城大學生到英、美、台灣、內地等地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