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穿戴皮肤集成触感VR装置 可无线操控及供电

 

与亲友视像通话时能够感觉他的拥抱,可能很快成真。由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城大)和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研发出一套可以无线控制和供电的皮肤集成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系统。这项新研发在通讯、义肢控制和康复,以及游戏和娱乐方面,具有庞大的应用潜力。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但与眼睛和耳朵相比,于VR或扩增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技术上,皮肤是相对未开发的感官。当前的VR和AR装置通常依 靠摩打在皮肤上施加振动,用家要穿戴上笨重的电线和电池,因而限制了应用。

通过毫米级振动模拟触感

香港城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助理教授于欣格博士、高级研究员解兆谦博士及他们的团队,与西北大学的团队以及美国和中国内地几家研究机构和公司合作,研发出一套皮肤集成VR系统。该系统可以无线接收指令,然后通过振动仿真「触感」,克服上面提及的缺点。用家通过在皮肤上轻易地贴上一块像贴布般柔软和薄的器件,就可以感觉到「触感」。

该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权威科学期刊自然上,题为「皮肤集成无线触觉接口的虚拟和扩增现实」。

凭运用结构力学的精巧设计,这款创新的皮肤集成VR装置由数百个功能组件组成,包括运用毫米级机械振动模拟出触感的致动器。这些组件收纳于厚度仅3毫米、由硅胶覆盖的合成橡胶薄层中。这个装置不但透气和可重复使用,而且弯曲甚至扭曲均无损其功能。

皮肤VR装置的厚度仅为3 毫米,可弯曲的弹性薄层里藏有数百个功能组件。图中一个个的橙色圆块就是致动器,通过装置中8个独立可控制的通信埠,分4组控制共32个致动器。
皮肤VR装置的厚度仅为3 毫米,可弯曲的弹性薄层里藏有数百个功能组件。图中一个个的橙色圆块就是致动器,通过装置中8个独立可控制的通信埠,分4组控制共32个致动器。

 

无线操控兼节能

更重要的是,由于VR装置内藏芯片级的集成电路和天线,使它可以无线操控和供电。于博士解释说:「致动器可以在一定距离内,通过外置的大型、可活动的天线,以无线射频取电,因此用家身上的VR装置无需连接任何电线,可以自由移动。」该系统可以在远达一米的距离内运作,是使用类似技术现有最远距离纪录的10倍。

由于新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机械设计,因此致动器只需低于2个毫瓦的功率,已能引起明显的振动感觉,反观一般以直流电驱动的致动器需要大约100毫瓦的功率,才能产生相同水平的振动。

「我们通过低功耗无线功能解决了传输的难题,并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操作距离。系统不仅节省电力,而且用家可以更自由地移动,不受电线的拘束。」于博士说。

应用潜力广泛

这个无线皮肤VR系统的设计涉及不同学科,例如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物理和化学,团队用上大约两年的时间研发。团队正在义肢用者身上试用装置,于博士说:「装置可以帮助义肢用者通过义肢感受到外部刺激,例如物体的形状或质感。」此外,装置还可用作构建虚拟场景,作为临床医学应用。

于博士相信系统可以大幅提升社交媒体互动、多媒体娱乐、外科手术训练以及其他方面的感官体验。

研发可以感觉到温度的电子皮肤,将是团队的下一个研究方向。

义肢用户将VR装置(黑色部分)戴在上臂,义肢上的传感器便可以探测到用家手握对象的形状,然后通过VR装置仿真出「触感」,使用家感知对象的形状。
义肢用户将VR装置(黑色部分)戴在上臂,义肢上的传感器便可以探测到用家手握对象的形状,然后通过VR装置仿真出「触感」,使用家感知对象的形状。
于欣格博士(前左)、解兆谦博士(前右)及城大研究团队成员。
于欣格博士(前左)、解兆谦博士(前右)及香港城大研究团队成员。

 

西北大学工程学院的黄永刚教授John A. Rogers教授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为于欣格博士和解兆谦博士。研究团队内的香港城大成员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的李登峰博士刘一鸣

其他研究团队成员包括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清华大学及山东大学的研究人员。

这项研究获得香港城大、西北大学生物集成电子中心、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团队正就此技术在美国申请专利。

DOI number: 10.1038/s41586-019-1687-0

本文已于 “香港城大研创” 微信公众号发布。

Wechat ID: CityU_Research

cityu research wechat

 

 

联络资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