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薈萃暢談文化傳統與華文創作

錢華及何秀蓓

 

面對全球化挑戰,華文文學在21世紀如何發展?文化傳統如何繼承和創新?刻下,華文寫作正面對甚麼挑戰?由香港城市大學文康委員會和中國文化中心於6月22及23日主辦的「文化傳統與華文創作」座談會,邀得十位本地及海內外學者和著名作家,暢談華文創作經驗及與讀者分享寫作心得。這是繼2001年在城大舉辦「華文寫作與中國文化前景」座談會以來的又一次盛會。一連兩天的座談會吸引了逾150名師生及文學愛好者出席,現場座無虛設,氣氛熱烈。城大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及洋溢濃厚文化氣息的環境,幫助學生及教職員學習並欣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座談會由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及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隆溪教授主持,出席的嘉賓均為文壇名家,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榮休教授兼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李歐梵教授、現任教於紐約大學的名作家李渝教授、來自中國山西的著名小說家李銳先生、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榮休講座教授兼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教授、香港嶺南大學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及中文系系主任兼名作家梁秉鈞教授(筆名也斯)、台灣著名文學家及作家陳映真先生、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浸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子平先生、現時擔任城大中國文化中心名譽教授的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再復教授。諸位大師級講者分享了他們獨特的創作體驗和生活感受、
獨到的觀察、見解以及個人體悟,並從多個不同角度探討文化傳統與21世紀華文創作的發展和衝擊。

 

「中國一個世紀以來,最終極的問題就是文化傳統。古文明在那裏,如何滋潤我們?傳統根深蒂固,存在於每一個中國人的DNA和細胞

裏、潛意識裏,」白先勇教授說。

 

傳統對於華文作家的意義非同尋常。「身離故鄉越遠,心離故鄉就越近。漢語和中文是我的故鄉,」李渝博士說。在美國生活了多年,她表示華文寫作是在尋找一種鄉愁。黃子平博士則認為傳統是內在的,

他說:「身為中國作家,文化傳統非常自然地浸透在血液裏,深入到骨頭中。」

 

「一個世紀以來,我們把傳統當作一座高山。傳統就好像珠穆朗瑪峰。現在

要創新,回到水平面上來才是最高的境界,」李銳先生說。提到近年華文文壇鼓吹「直接用英語寫作與國際接軌」的現象,他批評「廢除漢字」這個口號太極端。「我會堅持用方塊字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他說。

 

「現在的去中國化(輕視民族傳統)問題,令人痛心。」陳映真

先生感慨地道。白先勇教授也強調,「用政治力量去統一推行某一種方言,對漢語是大破壞,令人憂心。」

 

在全球化文化衝擊下,如何對待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是每一個華文作家共同關心的問題。李歐梵教授認為,下一代的華文寫作會走向多媒體,不同的人可用不同的媒體來創作。而劉再復教授亦語重心長的表示:「創作要走向生命,不要走向概念、市場、潮流。」。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