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界定城大角色

 

各位同事:

 

第18屆學位頒授典禮終告圓滿結束,我很欣慰見到城大又成功塑造了6,024名畢業生。正當各界對政府削減教育經費一議正進行熱烈討論之際,我們很高興聽聞政府已承諾將盡量想辦法把2005-08年度的削減幅度降至最低。不論未來減幅多少,雖然城大都將繼續堅持其提供優質教育的使命,可是,我認為,這可能也是我們認真思考城大未來的好時機。特別是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11月19日在城大的學生論壇中已公開表示,長遠來說,並非所有大學都需要發展成為研究型大學。在這情況下,我想藉著這個機會,再跟大家深入談談我曾於九月號《靈機》本欄談及的大學角色問題。

 

兩個月前,我指出城大正面對三個挑戰,其中之一便是大學的角色分工問題。同事們至今仍尚未就此進行廣泛討論,不過,在未來數年內,我們一定必須對大學未來的角色與使命達成共識。在這點上,發生在幾年前的一個事件應當有助我們了解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

 

1996年,當我剛上任不久,我曾被邀請到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以下簡稱教資會)為城大的研究深造課程辯護。當時有意見認為城大的研究課程可能擴張太快,因此學生的畢業率偏低,而且修業的時間也較長。我當時就解釋說,我們的研究生多以兼讀形式修讀,肩上扛著事業和家庭的重擔,所以有人中途退學或需要延長修業期是可以理解的,而這與城大教員的學術水平和大學的學術架構的質量完全無關。

 

七年來,在我與教資會的多次交往裡,類似的討論一再出現。教資會內不少成員、社會大眾,特別是不少高等教育工作者,都對城大在學術上的迅速發展,深表讚賞。不過,他們也經常很想知道,究竟城大是否已清楚釐訂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在這個背景下,教資會轄下專責角色分工和學術發展的小組成員,先後於10月中旬和11月上旬到訪城大,便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向小組成員表示,城大猶如一棵壯茁成長的樹,枝葉已趨繁茂,發展均衡;但隨著大幅削減副學士課程資助,部分重要枝幹將難免受到斬除。

 

然則,我們將如何繼續向上生長?我們認為,城大並不應該朝向所謂的「綜合型」大學發展;相反,城大應該如大學「2003-08年策略性發展計劃」所指出,循著專業教育和應用研究的主軸繼續向前推進。我曾與教資會就小組的到訪開過多次準備會議,在這些接觸中,我從來不覺得教資會會將城大定位為純教學型的大學;但我也不以為教資會會考慮給予城大更多資助,以支持多項密集性研究活動。然而,教資會的確是有權問清楚,到底我們是否真的希望成為一所綜合型的研究大學。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對兩個來訪的小組清楚地表明,城大既不企圖成為一所綜合型的大學,也沒有計劃在其任何學科以純研究為導向。誠然,大學會繼續鼓勵教員透過研究和發現去推動學術發展,但我們只能集中支持若干個選定範圍的研究工作。任何對大專教育稍為熟悉的人只要仔細檢視我們現在所提供的課程範圍,大概都可以一眼看出,城大不僅以專業教育為取向,而且,我們過去在研究上的成就以及接受資助的研究項目,也都與應用研究有關,可以將知識加以實際應用或是商品化。

 

猶記得一兩年前,在香港政府發表高等教育報告前夕,不少同事都擔心城大會被定位為教學型大學;今天,我們顯然已以強大的實力和有效的說服力,成功排除了這個可能性。然而,在未來這段資源緊絀的日子裡,我們還是必須面對教資會對城大角色的提問,清楚回答城大該當扮演何種角色以對社會作出最大貢獻。畢竟,大家可能都已經有所聽聞,教資會未來10%左右的撥款,將會視各個大學在其所指定的角色和使命下所作出的表現而撥出。我們的同事也許可以在這方面多作討論,以為全校上下尋得一個更為清晰的目標。

 

 

 

張信剛

校長及大學講座教授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