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外移工業應否「回流」?

 

今年5月我隨香港總商會到瑞典奧斯陸考察,適逢當地舉行諾貝爾獎100周年展覽。我在會場上看到1908年化學獎得主Lord Ernest Rutherford的一句名言——「因為我們沒有錢,所以我們要動腦筋」,得到很大的啟示。

編者按:近年香港經濟倒退,政府及社會人士紛紛倡議在內地投資設廠的港商「回流」,製造就業機會,刺激疲弱的經濟。香港電子業商會副會長陳其鑣博士應城大科學及工程學院的邀請,於9月3日到本校多媒體會議廳,主持「傑出工業家講座系列」的首次講座,探討港商投資內地與回流所面對的問題。以下是陳博士演說的撮要。

我想,香港政府與民間現時雖未算是很「窮」,但卻很「迷失」:經濟滑落、失業率高企、政府財政出現巨額赤字、人們普遍對前途失去信心。這正是我們迫切需要動腦筋去解決問題的時候了。

近來有人建議北上投資的港商「回港建港」,究竟是否可行?這是一個商業投資決定,應先從宏觀角度分析。目前國際政治舞台四分五裂,中東「火藥庫」隨時有爆發戰爭的危機,前景十分之不明朗;全球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美國復甦乏力,日本衰退持續,歐洲也不見得有起色。

在這個局勢下經商可算十分不利:風險很大,邊際利潤偏低,亦不容易取得銀行借貸。然而,放眼亞太區,情況並不壞。亞洲兩大經濟火車頭——中國與南韓,預計2003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分別是8%與4.3%。

中國競爭力日見強大

外圍環境惡劣,造就中國成為日本、台灣、美國及歐洲投資者的磁石,紛紛到中個採購、設廠加工、進攻大陸市場。而中國,尤其是華南地區,的確擁有過人的競爭力。我且稱這些為「由零至九」的強項:零缺點,生產質量達世界水平;零存倉,物流管理彈性大;一站式元件配套齊、反應快;24小時、7日、365日開足工,生產機器充分利用;四通八達,交通網絡完善;九大優點,包括人工平、勞工多、地方大、廠房平、生活平、材料平、彈性大、反應快、交貨快。而且,中國是一個重視工業的社會,不像香港這十多年來只著重「炒買炒賣」,港商在中國得到在香港得不到的尊重和厚待。
自1979年中國實行開放政策以來,香港廠商便開始北上投資設廠。現在,單是廣東省,港商為數4萬,僱用人口數百萬,已成為當地經濟的中流砥柱。要吸引這些在華南已落地生根的港商回流,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況且,中國13億人口,市場潛力驚人;全國全方位開放,仍有很大發展空間有待發掘;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市場,需要在法制、海關和稅制與國際接軌。對於熟悉國際市場,又具有中國營商經驗的港商來說,現時的形勢正是商機處處,要他們放棄在中國發展並不容易。

然而,中國始終仍是一個半開放社會,制度上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給港商很多不便:法制在發展中,地方政府有不同演繹;海關程序繁瑣;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內地人思維與文化,跟香港差別大;內地辦事講求人情與關係,增加很多無形的成本。那麼,作為一個投資者,應如何衡量留在中國,還是回流香港的抉擇?我認為首先要考慮效益問題。從實際的角度看,大規模的回流並不可行。勞工密集與機器密集的工序難以回流;香港過去十多年工業「掏空」,工業管理人才出現斷層,而且很多北上多年的香港人已在內地定居;內地政府利之所在,會出盡優惠挽留港商;而且,大規模搬遷企業,可能會受到諸多阻難。

把高科技工序搬回香港

然而,策略性的局部回流還是可行的。香港重法治,知識產權較受到保障。香港多間大學積極夥拍商界進行科研項目,對業界不斷提高競爭力亦有幫助。港商適宜把高科技、高增值的工序搬回香港,把勞工密集工序留在內地。

其實,只要肯動腦筋,便不難在現存系統中的弱點尋找商機。港商大可在現時國內關稅與法制尚未完善的階段,發掘出新項目去服務中國工業——這不是空談,我認識一名鋼片生產商,有見鋼料在內地所徵收的關稅,手續複雜,於是發展了一個項目,專為客戶解決有關問題,結果深受歡迎。

另外,海外投資者蜂擁至內地投資設廠,亦是港商發揮橋樑角色的契機。香港作為海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基地,具備以下優勢:基建設備齊全;法制與稅制健全;政府廉潔;港商了解國際與內地營商環境;香港企業商業操守的聲譽良好;香港是融資及財經中心,亦是商業訟裁中心。海外投資者夥拍港商作為打通中國商貿的橋樑,可省卻許多碰壁的可能。

至於香港政府,大可做一些牽頭的舉措,如設立邊界加工區,以啟發人們創出新項目、新投資與新思維,而不是把舊有的項目搬進搬出。這個時候,亦正是香港政府重新重視工業的時候,以平衡過去只側重金融、地產的經濟體系。而工業界亦應改變過往短視作風,採取長遠發展政策,投資於生產線、技術創新與質量的提高上。這樣,香港的工業界才會有希望。

這個時候討論港商回流,正好是一種「觸媒劑」,刺激我們去動腦筋,想想可以怎樣響應香港政府的呼籲,同時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