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水产养殖技术 振兴海鱼养殖业

 

为保护香港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由城大领导的海洋研究小组研发了一项全新的水产养殖技术 — 浮式室内防风雨渔场,并采用海水循环系统取代传统的鱼排。这项新技术能提高生产力和改善食物安全,将有助养鱼户增收和振兴本地的海洋养殖业。

为香港提供约5%的活海鱼需求的香港传统海水养殖业,依赖养鱼区及其周围的海水水质。近年,有害藻华(通常称为“赤潮”)频发,使海水水体中的氧气大量消耗,养殖鱼类死亡,给该行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1998年和2015年,有毒赤潮在香港水域扩散,使大量鱼类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寄生虫的季节性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微生物感染,也给鱼类养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中幼鱼(即鱼苗)最容易受到感染。

应对赤潮威胁

这些事件使得本地养鱼户不敢投资培育鱼苗。许多鱼排被遗弃,经营者被迫将其用于娱乐活动。在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渔业持续发展基金的资助下,城大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小组一直致力于研发更好的养殖技术。研究小组利用海水循环系统,在浮式养鱼场内培育大型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鱼类的幼鱼。该浮式养鱼场有三个主甲板: 最下面的甲板配有复杂的滤水系统,另外两个甲板是“鱼苗室”,由鱼苗池组成。通过降低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概率,以及免除抗生素的使用,这种新技术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

研究小组从2020年8月起在鱼苗室培育了一批花尾龍躉鱼苗。养殖三个月后,成活率近100%,且无明显的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一般无海水过滤系统的远海网箱鱼排的新进口鱼苗的死亡率高达30%或以上,相比之下,这种新型养殖技术改善显著。

此外,抗菌素耐药性的问题也可以得到缓解。由于在这种模式下养殖的鱼很少或根本不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所以食用起来也更安全、健康。

改善鱼类和海洋健康

鱼排的生产力也随着新鱼饲料的使用而提高,研究小组用干颗粒饲料替代了杂鱼,显著减少了传统鱼饲料造成的污染,同时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和鱼的健康。

领导这项研究的林群声教授(胡梁子慧教授(理学)兼化学系讲座教授及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表示:“该项目很好地阐释了‘健康一体化’的概念,即我们如何利用技术和创新为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实现最佳健康。”该小组计划向本地养鱼户示范这些技术,并向他们提供健康的鱼苗。 “鱼苗室”概念可在香港及亚洲其他地方的任何养鱼区采用。

Floating Fish Farm
梁美仪教授(左)与林群声教授在南丫岛养鱼区新成立的室内浮式养鱼场(绿色结构)前参观。

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由城大为首的七所大学组成。实验室主任梁美仪教授表示:“通过利用多学科的团队及其专业知识,我们致力保护香港及华南地区的海洋环境,找出主要的威胁,例如有害的赤潮爆发和新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物,并研发出相应的工具、技术及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希望今后能与不同的机构、实验室以及业界展开更多合作,共同协力应对复杂的环境挑战。”

Fish tank
鱼苗室的鱼池装有经过滤及消毒的海水。

为支持大中华区及其他地区的海洋水质管理,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致力于以科学方法制定化学污染物水质基准(WQC),亦即保障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环境浓度。例如,林教授和梁教授最近为21种受关注的新兴化学品建立了一套临时水质基准,以帮助保护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生态系统。此外,梁教授还帮助国际镍生产商环境研究协会(NiPERA)建立有关热带海洋生物对镍毒性响应的数据,并为东南亚和美拉尼西亚地区制定了镍的水质基准。

此文章收录于CityU RESEARCH

Newsletter Subscription: Research 

* indicates required

Areas of Interest 

联络资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