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環境科學家新發明:廚餘製成生物能源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李鈞瀚博士發明一種新方法,可將廚餘轉化為生物能源用於發熱、發電,並可令本須棄置於垃圾堆填區的廚餘數量最少減至一半。
 
李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利用一組細菌將廚餘轉化為能源,可望為香港開發出一種源源不絕的可再生能源。
 
香港每年產生130多萬噸廚餘,佔本地都市固體廢物三分一,且大部份最終須埋入垃圾堆填區。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陳仲良教授說,廚餘日益增多,是本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機廢料不應被當作廢物處理掉,而應被視為寶貴的資源,可供回收並轉化為有用的產品。多得城大的教研人員共同努力,我們希望發掘廚餘的潛能,為香港以至全球各地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環境出一份力,」陳教授說。
 
李博士得到研究資助局撥款近港幣100萬元,一年前開始研究如何適當選出一組天然生存的細菌,使之能將廚餘快速轉化為生物能源。
 
李博士運用先進的基因排序技術研究每一種細菌的特性,觀察細菌的不同組合如何在無氧環境下產生甲烷(地球上一種常見的燃料,也是天然氣的主要成份),最終找出由數百種細菌構成的一個組合。
 
李博士介紹說,他和研究團隊發明的微生物處理法能夠有效地製造甲烷用於發熱、發電,從而減輕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據研究數據顯示,若以此處理法將本港的130萬噸廚餘全部轉化為能源,有望滿足本地所需用電量的百分之一至二。
 
這種處理法還有一個益處,可促使廚餘數量和碳排放的總量銳減。李博士解釋說,廚餘轉化為甲烷的過程最少可令廚餘數量減少一半,從而減輕對垃圾堆填區的壓力。此後的一半殘留物仍含有豐富的氮、磷等養料,因此可經由堆肥過程而製成肥料,再將此部份物質減少七成半。
 
在碳排放量方面,這一方法每處理一噸廚餘便可減少排放400公斤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因為此法產生的甲烷用於發電,可相應減少燃燒化石燃料而排碳,其次是因為一部份碳元素埋藏於廚餘之殘留物而形成肥料。
 
「這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可大幅減少須埋入垃圾堆填區的廚餘,同時又能源源不絕製造出高濃度、低成本的生物能源。這將有助解決氣候變暖問題,有助實現我們的願望,即營造一個無需化石燃料的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世界,」李博士說。
 
新聞界查詢:城大傳訊及公關處鄭誼群(電話:3442 6805或9201 8895)。

你可能感兴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