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研究發現不妥善棄置外科口罩將危害海洋生態系統

馮美玲

 

three people
(左起)孫嘉績、何宇鶴博士、梁美儀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的研究發現,不當棄置外科口罩會引致嚴重的微塑膠污染,每年受嚴重污染的海水量可能超過54,800個奧林匹克標準泳池。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繁殖也會受到影響。

新冠疫情下,市民為個人防護而大量使用外科口罩。科學家推算於2020年,全球每月使用1,290億個外科口罩,全年共約15.6億個被不當棄置於海洋。

能源及環境學系(SEE)助理教授兼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SKLMP)成員何宇鶴博士表示:「外科口罩的主要物料是聚丙烯。這種商用塑膠在熱力、風力、紫外線輻射及海洋水流影響下會變成小碎塊,逐漸成為微塑膠。」

為了解微塑膠污染的幅度、程度及潛在影響,何博士及其團隊研究聚丙烯製成的外科口罩在海水中釋出微塑膠的情況,並且以橈足類虎斑猛水蚤為研究對象,評估微塑膠的慢性毒性對這種細小海洋甲殼類動物的影響。

何博士解釋說:「我們在實驗室內模擬被棄置的口罩釋放微塑膠的自然過程,以推算微塑膠釋出海洋的數量。」

lab
團隊研究聚丙烯製成的外科口罩在海水中釋出微塑膠的情況。

 

團隊根據其研究結果及其他相關數據,推算在2020年被棄置的所有外科口罩,對沿岸海洋一共釋出1,370多萬億顆微塑膠。

何博士說:「以每一毫升海水內有10顆微塑膠的嚴重污染情況計算,1,370萬億顆微塑膠將污染1億3,700萬立方米海水。」

海洋生物攝取微塑膠或遭其包圍,皆不利生長及發展,因此團隊對海洋橈足類動物進行慢性毒性測試。

何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發現,口罩釋放的微塑膠會被海洋橈足類動物攝取,並積聚於小腸,令牠們的繁殖力下降多達22%。」

由於橈足類動物是海洋中數量最豐沛的浮游生物之一,也是海洋中第一級動物(食草動物),因此對污染物的生物累積過程十分關鍵。魚和蝦等較高級的海洋生物若捕食或攝取含污染物的較低級生物,會令微塑膠進入體內,帶來潛在危害。

此外,橈足類動物繁殖力下降也會引致較高級海洋生物的食物減少,因而威脅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

為盡量避免上述危機出現,必須改善環境管理、修訂政策及加強執法,以確保外科口罩得到妥善棄置。

城大團隊的研究論文題為「棄置外科口罩釋放微塑膠及其對海洋橈足類甲殼動物虎斑猛水蚤造成的不良影響」,已於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通訊》上發表。 

論文的第一作者是SEE及SKLMP博士生孫嘉績、通訊作者是何博士。其他合作者包括化學系講座教授兼SKLMP主任梁美儀教授、SEE及SKLMP理學碩士生楊釋疑、SKLMP博士後周廣傑博士、SKLMP博士後張凱博士、SEE及SKLMP博士生陸一淳、SEE及SKLMP博士後靳倩倩博士以及SKLMP前主任林群聲教授

beach
(左起)何宇鶴博士及孫嘉績到海灘收集被棄置的口罩。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