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典文學到現代詩

 

港城市大學(城大)4月9日舉行「傑出講座系列」,台灣著名詩人、國立中山大學榮休教授余光中教授應邀演講,題為「從古典文學到現代詩」,講述自己創作的現代詩如何受益於中國古典文學。
 
余教授指出,現代詩人必須熟悉中國古典文學,包括《詩經》、漢賦、唐詩、宋詞,同時要熟悉五四運動之後以白話文寫作的中國新文學,還須認識西方、日本、印度等文化傳統的文學。
 
他說:「中國古典文學有兩三千年歷史,新文學有一百年歷史,兩者匯合為一條長江大河;再遇上外來文學這一條支流,就形成盛大的河口三角洲,豐富我們的詩歌創作。」
 
余教授即場朗讀了自己創作的20首現代詩,指出其中靈感大部分源自他對唐詩的想像:例如描繪自己聽黑膠唱片感受的《泠泠七弦上》,乃脫胎於唐代詩人劉長卿的《聽彈琴》,又例如《讀八陣圖》抒發對詩聖杜甫《八陣圖》的讚嘆,均屬於他自己的《唐詩神遊》系列。
 
余教授的另一些現代詩,卻是純憑想像而作,例如他當場朗誦的《秦俑》一詩,寫自己與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交談;另一首是《與李白同遊高速公路》,描述唐代大詩人李白酒後在台灣公路上駕車,自己坐在李白身旁與他對話。他說:「古人當然沒有現代生活的經歷,這都是我自己的想像,但都根據古代詩人的典故。我希望現代詩能做到文白交流、古今穿越。」
 
余教授也是翻譯家,大半生精研東、西方文學及其翻譯。他指出,中文古典詩詞勝在用字精簡、意境深遠。他還指出,詩歌、音樂、繪畫三者互通,詩有意象和畫面,具有繪畫的特性;詩有節奏和音律,具有音樂的特性。他說:「希臘人把九位文藝女神總稱為繆斯(Muses),連音樂(Music)和博物館(Museum)的英文也是來自Muse這個字根,可見古人相信這幾類藝術是互通的。」
 
他指出,各類藝術可以互相轉化,例如詩歌可以轉化為圖畫,也可以譜成歌曲。他說:「靈感來自生活,但生活是有限的;藝術經過轉化,便能變成無限。」他說,自己喜歡將音樂技巧運用於寫作現代詩和散文,用耳朵聽出文字的音調和節奏。
 
這場講座在黃翔羅許月伉儷講堂舉行,600個座位,無一虛席,只好另開范彭綺雯多媒體會議廳作現場直播。在問答時段,聽眾積極互動,有學生朗誦自己的詩作,也有學生已為余教授的名作《鄉愁》譜曲,即席演唱,余教授稱讚這表現了藝術的轉化。
 
余教授生於南京,22歲遷居台灣,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再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曾任台灣政治大學西語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著作甚豐,包括現代詩、散文、評論、翻譯,曾獲台灣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吳三連散文獎,其作品多次獲台灣《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