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機一動:歷史上的創新

鄭智友

 

在與眾隔絕的實驗室內獨自辛勞;遠離紛囂而藏身於積塵的圖書館中細讀深思;孤身一人翻山越嶺,喃喃自語,去追尋那無從捕捉的靈機一動之神來時刻。
 
上述這些老套的情景,若與你心目中某個創新者在尋求突破之時可能作出的舉動恰好吻合,那麼你就與Peter Burke教授所見略同了。Burke教授是劍橋大學的榮休文化史教授,也是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他在11月26日主持了「城大傑出講座系列」的最新一講。 
 
Burke教授的演講內容博採眾說,綜述了催生創新的種種環境條件,促使聽眾深入思考歷史上創新如何出現這一主題。
 
Burke教授列舉十六世紀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畫家、十九世紀的人類學家、二十世紀的各流派史學,以說明創新者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格與背景。他們未必才智出眾,但極可能勤奮過人;另有一點更為重要,那就是他們少有牽掛,因此無懼損失。
 
Burke教授說,創新者多半出身於社會邊緣、來自外鄉僻壤;通常是局外之人,其想法不拘於常規,因而很容易嘗試冒險;況且遊走無定,可為新的研究領域帶來某些學科上的替換取代,以及多種多樣的認知方式——這些都可能觸發創新意念之靈機一動。
 
不過Burke教授也強調指出,不管是否置身局外,實現創新的人並非自始至終都獨自奮鬥。他說:「嗜好創新的人,實際上也要依靠合作與交流。」
 
例如,美國遺傳學家James Watson研究DNA的結構,肯定獨自工作了數百個小時,但他的成就是密切合作的結果,不僅與生物物理學家Francis Crick合作,而且與 Rosalind Franklin 和Maurice Wilkins等不太出名的研究者合作。另外,Burke教授說,在小酒店或咖啡館之類的閒談,對意念的形成也很重要。
 
Burke教授說:「興趣相同卻背景各異的人,三五成群的面對面交流,正是萌發創新意念的理想場合。」
 
他引述日本近期一些新舉措,對此作進一步解說。日本有些公司設立了「聊天室」,大多還備有清酒和茶水,鼓勵員工在此輕鬆交談,以助激發創新思維。
 
此外,競爭也是創新的一大驅動力。他提醒觀眾說,Watson和Crick在研究DNA的雙螺旋結構時,正與其他研究團隊進行激烈競爭。
 
有些國家的政府設立創新中心或創新專責小組之類機構,認為此舉可以提高創新力,Burke教授對此制度化的做法不感熱心。此外,他也批評大學等一些機構固守傳統而阻礙創新。
 
Burke教授說:「有時候,機構會審查和壓制,擔心偏離既定的規範,因而壓制創新的思維。」他舉例說,西班牙在中世紀曾充滿創新活力,到了十六世紀,因受該國宗教法庭及羅馬天主教其他方面的影響,變得固步自封,後來更退縮到與外界隔離。
 
他說:「封閉的體系,窒塞的心靈,都會妨礙創新。」
 
Burke教授自承不是未來學家,無法預測何時、何地、何人會以何種方式作出創新;不過他深信:如果沒有協作,沒有一個多元、種類不一、寬容待人的文化作為工作環境,創新的意念很可能被傳統的想法所剔除。
 
這就是歷史給我們的教訓。結束演講時,Burke教授說:「以歷史為鑒,我們就能走出歷史而踏上新路。」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