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研究發現:父母管教方法對幼兒焦慮程度有重大影響

李妙恩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最近一項調查發現,香港有一成六幼兒的焦慮程度高於正常水平,比海外同齡兒童為高,且男童之中受焦慮情緒影響者的比例稍高於女童,而父母的管教方法對幼兒的焦慮程度有重大影響。
 
研究顯示父母應從小為幼兒培養性格優點,以助減低患上焦慮症的風險。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博士於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進行「快樂幼苗培育計劃」研究,該計劃由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協辦,獲得優質教育基金贊助。研究者以問卷方式訪問了禮賢會轄下八所學前教育機構中368名幼兒(年齡三歲至六歲)的父母,以了解父母管教子女的方法對幼兒的精神健康和性格優點有何影響。
 
研究者還隨機邀請約半數的幼兒參與一共16節的幼兒正向心理小組活動,最後將幼兒的性格優點和精神健康狀況與未參與活動的幼兒比較,以分析體驗活動的效果。此計劃還設有教師工作坊、家長工作坊,以及校本活動。
 
問卷結果顯示:一成六低班(K1)及中班(K2)幼兒的焦慮程度高於正常水平,比海外同齡兒童為高,且男童之中受到焦慮情緒影響者的比例稍高於女童(男=17.3%;女=16.2%)。女童在「希望感覺」和「利他行為」方面的表現顯著優於男童。此外,長女或長子的焦慮程度顯著高於幼子或幼女,單親家庭幼兒的焦慮程度亦顯著高於雙親家庭的幼兒。幼兒的利他、誠實、寬恕等行為越多,其焦慮程度則越低。
 
結果亦發現,父母的管教方法對子女的精神健康及性格優點有重大影響。父母越多採用「教導」的方法管教子女(例如示範正確的行為),子女的希望感覺和感恩之心就越強,利他行為和誠實行為也越多。父母越多採用「要求以行為補償」的管教方法(例如要求子女做某些事情來補償自己的過錯),子女的希望感覺、利他行為、創意、勇氣、同情心就越高。相反,父母越多採取「漠視犯錯行為」的態度(例如對子女的不當行為視若無睹),子女的感恩之心就越弱,誠實和寬恕的行為越少,焦慮程度也越高。父母若對子女施加「精神虐待」(例如令子女感到羞愧或內疚),子女的利他行為和寬恕行為就會減少,焦慮程度則越高。
 
由此可見,幼兒的焦慮程度與父母的管教方法密切相關。郭博士認為,父母應多留意幼兒的情緒表現,避免對長子或長女給予過高期望或過大壓力,應教導幼兒以誠實態度與人相處,鼓勵子女的利他行為和寬恕他人過錯的做法,這樣有助減輕他們的焦慮情緒。
 
郭博士還建議父母應多採用「教導」、「要求以行為補償」的管教方法,例如以身作則的教導,引導子女面對過錯並以行動補償自己的過錯,這有助培養幼兒的性格優點。相反,對子女放任、縱容,「漠視犯錯行為」的管教方法,會使幼兒不懂得分辨是非對錯,增加他們的焦慮感。至於「精神虐待」,其後果比「體罰」、「剝奪權利」等懲罰方式更為嚴重。父母也許認為子女年紀還小,少許責罵,甚至標籤式的言語羞辱,對他們不會有什麼壞影響,但實際上這些心理虐待比肉體懲罰更能加重子女的焦慮感,對幼兒的精神健康可能造成長期傷害。
 
郭博士介紹說,實行此計劃的目的不僅是研究香港幼兒的焦慮狀況、父母管教方法與幼兒焦慮程度的關聯,還在於藉助正向心理小組活動促使幼兒發現自己的性格優點等長處,增強自我價值感,從中獲得快樂。正向心理小組活動包含每節45分鐘的體驗活動,幫助參與計劃的中班 (K2) 幼兒發掘自己的性格優點。研究計劃考察的正向心理包含八項性格優點:創意、希望、施愛與受愛、利他、感恩、勇敢、誠實、寬恕。對小組活動的檢討顯示,正向心理小組活動可顯著改善幼兒寬恕他人的態度。
 
禮賢會荔景幼兒園的幼兒母親夏太太說,女兒參與計劃後,變得比較樂意接受新事物的挑戰,例如她先前很喜歡到沙灘上玩,卻從來不敢接近海水,生怕被沾濕眼睛,但最近暑假中一家人到海邊玩,她終於樂意聽從爸爸的鼓勵而一起下水玩了。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卻顯示她已變得勇敢了。
 
夏太太自己也參與了這項計劃,從中有所收穫。小組活動促使她反省平日與女兒相處時的態度。研究者提倡八大正向心理元素,令她認識到平日貌似微不足道或理所當然的一些小事,對幼兒可能有重大的影響。她懂得了為人父母應多給予女兒鼓勵和讚賞,會對女兒日後的心理發育有幫助。
 
荔景幼兒園的另一位幼兒母親張太太說,兒子的性格較為內向,參與這個計劃後有不少進步,如今上課時會主動舉手發問,會關心同學,而老師也發現他有很強的觀察力。小組活動促使她的兒子發揮創意,例如他會以圖畫的方式表達心意,自信心也增強了,再加上老師的讚賞,使他獲得不少的成功感,變得開朗而快樂。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