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位教授出席「全球集思論壇2013」 概述大學國際化要旨

陳龍根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校長郭位教授說,一首好的唐詩讀出來很優美,原因是它的內容優美,儘管常有人聲稱,若用自己的台語、客家話、粵語、普通話等語言或方言來吟誦會更好聽。郭教授說,其實這首好詩即使翻譯成外國的語言,仍可不失其優美。
 
這是郭教授7月9日在台灣出席「全球集思論壇2013」作主題演講時說的一段話,講題是「高等教育如何提升社會的競爭力」。
 
他指出,教育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國際化是唯一的出路。「可是,一提到國際化,許多人總是強調要英語講得流利,卻忘記了國際化的精髓在於其他方面,那就是採納國際標準和現代處事方式、從事問題導向型研究,並推行新式課程以提供優質教育。」 
 
郭教授指出,社會轉變得很快,語文亦然。例如,1970年代的台灣學生預備赴海外留學前,會接受特別的培訓,包括了解國內外文化差異、認識用餐的禮儀、學習適當的交談用語。他說:「有人會教我們不要講『Long time no see』之類的中式英語。可是,今天的正式英語也接納了這個說法。」
 
郭教授說,即使英語本身也經歷了轉變。「回看歷史,在18世紀時會說牛津腔英語的人被視為上流人士,到了19世紀,流行的是帶法語口音的英語,而在20世紀初德國強盛起來,那時大家又覺得會講帶德語口音的英語才是了不起。來到1970年代,因為日本科技進步、產品精美,日式英語大行其道。時至今日,紐約最富有的族群是印度裔美國人,於是有人認為帶印度口音的英語很『潮』。」
 
這都說明了語言的最大作用在於溝通,而有效的溝通必須言之有物。
 
郭教授接著指出,教育國際化的另一重點是教學與研究相結合。他說:「你(指教師)若不教書,為甚麼要到大學來?另一方面,你若不做研究,那麼你可以教甚麼?」他強調說,教師應著重教那些大多數學生無法從書本上自行學得的知識。
 
在答問時段,郭教授回應有關課程設計的一條問題時,強調教師應著重教那些大多數學生無法從書本上自行學得的知識。他說:「教師應多提出開放式的問題,激勵學生去想出答案。」
 
他指出我們的課程跟美國的課程有一個制度上的差別,例如美國的學生會將時間更多用於閱讀和解答開放式的問題,而不是在老師講課時一心忙於抄筆記。他說:「說到底,學位只是一項『裝飾』,真正重要的是你在大學裏學到了甚麼。」
 
當天論壇上的另一位講者是國立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教授,他論述台灣應採用何種策略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形成自己特有的競爭優勢。
 
全球集思論壇創立於2008年,是由台灣學生組織並推行的年度研討會,旨在從東亞地區的視角來考察全球關注的議題,並促進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和理念彼此交流。全球集思論壇2013(台灣)是第五次舉辦的活動,主題是:「競爭環境下的策略」,邀得歐亞兩地14個國家與地區約240名學生前來參加。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